乡思知多少,残檠半灭明。
客居原寂寞,只有夜虫声!
【注释】
客居:客居他乡。杂兴:即景抒情之作。丁亥:清光绪十三年(1887)。
残檠:指微弱的灯光或烛光,檠是古代的火把。半灭明:指残灯半灭。
原:同“源”,本原。寂寞:孤独,冷落。
虫声:夜中的蟋蟀鸣叫。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生活的诗。诗人在异乡漂泊,思念家乡,但家乡的亲人又何曾不怀念他?这种思乡的情绪和孤独的生活状态构成了这首诗的主题。
首句“乡思知多少”,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之情。这种思念之情既来自于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也来源于他对家乡亲人的深深牵挂。这种思乡之情如同潮水般汹涌,无法遏制。
第二句“残檠半灭明”,描绘了诗人在异乡中度过的夜晚。残灯半灭,意味着夜晚已经过去了一半;而明亮的月光照在地面上,则意味着夜晚还未到尽头。这两句诗通过明暗对比,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外漂泊的孤独与落寞。
第三句“客居原寂寞”,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时的寂寞之感。这里的“寂寞”不仅仅是指身体的孤单,更重要的是心灵的空虚与落寞。诗人在异乡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却未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这种内心的孤独感使他更加渴望回到家乡。
最后一联“只有夜虫声”,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这里的“夜虫声”并非单纯的自然声音,而是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的寄托。夜虫的鸣叫仿佛在诉说着诗人的心事,让他感到更加孤独和无助。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鲜明的意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外漂泊的孤独与落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