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何曾隔绛霄,幽燕襟带古迢遥。
尾箕斜绾星千里,恒卫中分水二条。
铁笛漫惊龙塞月,玉钗春怨凤城箫。
还将清啸凭酬对,南北音书任寂寥。
河西关
去国何曾隔绛霄,幽燕襟带古迢遥。
尾箕斜绾星千里,恒卫中分水二条。
铁笛漫惊龙塞月,玉钗春怨凤城箫。
还将清啸凭酬对,南北音书任寂寥。
注释:
- 河西关:指的是河西走廊的关卡,是古代中国西北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
- 去国何曾隔绛霄:表达了作者离别故国时的心情,即没有隔阂地离开京城长安(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因为诗人认为他的离去并不遥远。
- 幽燕襟带古迢遥:形容北方边境地区历史悠久、地理环境复杂,给人一种辽阔深远的感觉。
- 尾箕斜绾星千里:描绘了河西关地势险要,如同尾箕一样斜插着,连接着遥远的星星,暗喻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 恒卫中分水二条:指恒河与卫河在此交汇,象征着河流的源头和流向。
- 铁笛漫惊龙塞月:形容夜晚在龙城的边塞吹奏的笛声悠扬,能够惊动天上的明月,表现出边塞夜景的美丽和壮阔。
- 玉钗春怨凤城箫:用玉钗和凤城箫作为意象,表达了春天的哀怨之情和思念故乡的愁绪。
- 还将清啸凭酬对:表示诗人将借助清啸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 南北音书任寂寥:表达了作者对于南北音信断绝的无奈和孤独,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离别故国时的所见所感,以及对其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诗人以“河西关”为题,通过描绘关隘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自然景观,展现了一幅壮丽而深沉的画面。同时,诗人也通过对夜晚吹奏笛声、春天的哀怨、以及南北音信断绝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担当以及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深情厚谊。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抒情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