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闻邵子;鸲鹆变欧公。

【解析】

题干要求对诗句进行赏析,首先要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情感;然后结合注释分析诗歌中作者运用的手法及效果;最后点出该诗的艺术特点,如意境、结构、语言特色等。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每两行成一联,共分二联,即第一、二句为第一联,第三、四句为第二联,第四、五句为第三联。前二联写杜鹃和鸲鹆两种鸟类的变化,后二句写人与物的关系。

其一:

杜鹃闻邵子,鸲鹆变欧公。

其二:

春归花上鸟,日暮树头虫。

其三:

野花红似酒,山果绿于蓝。

其四:

独有幽栖者,年年不出门。

【解析】

此诗首句点明主题,以“闻”字领起,写出杜鹃和鸲鹆这两种鸟类的变化,第二句则由物及人,写出了人与物的密切关系。全诗以物喻人,借物抒怀,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之情。

其一:

杜鹃闻邵子,鸲鹆变欧公。

译文:杜鹃听见了邵子的话,鸲鹆变成了欧公的样子。

注释:闻:听到。邵子:指唐玄宗时著名道士司马承祯(647—733)。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其二:

春归花上鸟,日暮树头虫。

译文:春天来了,花上的小鸟都回来了,太阳落山的时候,树上的虫子也都出来了。

注释:“春归”:春天来临。“鸟”:《诗经·周南》中的《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朱熹注:“鸟,雌曰‘其’,雄曰‘子’。”这里用“鸟”代称男女。“日暮”:傍晚。“树头虫”:《庄子·庚桑楚》:“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在上为乌,在下为渊,神莫知其所为,夫块不失,何能喜?”王先谦集解引郭象曰:“乌,谓木叶,渊,谓水石。……木叶虽枯,犹不失其所处;水石虽涸,犹不失其所安。故曰‘夫块不失’也。”“日暮”:傍晚。“树头”:树枝的顶端。“虫”:《尔雅·释地》:“东方有木名曰檖……其叶如槐而小焉……其虫曰蠚,其状如蚕。”这里用“虫”代称蚂蚁。

其三:

野花红似酒,山果绿如蓝。

译文:野花颜色红艳得就像美酒一样,山里的果子颜色碧绿像蓝草一样。

注释:“野花”:《诗经·国风·齐风》中有“东山之阳,采采芣苢(一种植物)”,这是说野草的颜色。“春归”:春天来临。“树头”:树枝的顶端。“虫”:《尔雅·释地》:“东方有木名曰檖……其叶如槐而小焉……其虫曰蠚,其状如蚕。”这里用“虫”代称蚂蚁。“野”:野外,这里泛指自然。“蓝”:青色。这里泛指深绿。“蓝”:青色。这里泛指深绿。

其四:

独有幽栖者,年年不出门。

译文:独自隐居的人,每年都不出门。

注释:“独有”:只有。“幽栖”:隐居。“年年”:每年一次。“闭门”:关着门。“不出门”:不走出家门。这两句写隐士的生活态度和行为。

赏析:

此诗以杜鹃和鸲鹆的变化作比兴,托物咏怀,借物抒怀,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之情。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寄寓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全诗以物喻人,借物抒怀,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