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清秋节。
极难忘、蕉轩蓉馆,旧时明月。
争道将军山林好,点笔阑干幽折。
有二妙、辞华无敌。
剪烛衙窗分题处,感庐陵心事如冰雪。
图画意,我能说。
苔尘曾印霜禽迹。
笑几番、西风聚散,纸痕都碧。
绝似逍遥堂中事,写出当年轼辙。
试展卷、容颜犹昔。
雁语萧疏虫吟瘦,尽声声、递入帘前叶。
弹指过,又今夕。

【注释】:

  1. 题志伯愚仲鲁兄弟同听秋声馆图:题写在志伯愚仲鲁兄弟一起听秋声(即蟋蟀的鸣叫)的画上。秋声,蟋蟀等秋虫的叫声。
  2. 清秋节:指深秋季节,秋天的节日。
  3. 蕉轩蓉馆:指书房,用蕉竹和牡丹花装饰的书房。
  4. 争道:争相说。
  5. 二妙:指辞华绝妙,文章写得非常好。“辞”和“华”都是文采的意思,“绝妙”是好到了极点。
  6. 剪烛衙窗分题处:剪烛,形容光线昏暗,用纸剪成的蜡烛。衙窗,官署里临街的窗户。分题,指在纸上分别写下题目。
  7. 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庐陵,这里用作地名,指庐陵人。
  8. 图画意:指图画所传达的意思或意境。
  9. 苔尘:指苔藓。
  10. 霜禽:指白鹭。
  11. 西风聚散:形容西风起时,落叶飘零的景象;也比喻人事变迁。
  12. 轼辙:苏轼的车轮,比喻志趣高远、抱负远大的志向。
  13. 逍遥堂:指苏轼曾住过的杭州孤山南屏晚钟院中的逍遥堂。
  14. 试展卷:试着打开书卷。
  15. 容颜犹昔:面容仍然像从前一样。
  16. 雁语萧疏:形容雁群飞过的声音,萧索而疏落。
  17. 虫吟瘦:蟋蟀叫声细而长,好像在吟唱着什么,因此称为虫吟。
  18. 声声:一声连着一声。
  19. 弹指: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译文】:
    正值深秋时节,怎能忘怀那曾经与志伯愚仲鲁兄弟一起欣赏明月的蕉轩、蓉馆?我们争着说,将军居住山林是最美好的,但我认为,以笔触描绘出来的美景才是最迷人的,有两位杰出的才子,辞藻华美得无与伦比。我们在衙门里的书房中剪烛,分题讨论诗文;那时我感触很深,庐陵人的心事就像冰雪一样纯洁,无法改变。画中的景致仿佛活了过来,我能感受到它们的情感。书房的墙壁上曾印有苔藓的痕迹,白色的鸟儿停在窗台上。西风吹来,落叶纷纷扬扬,纸页上的字迹都染上了绿色的斑驳。这场景如同当年苏轼在逍遥堂中游览的情景。尝试翻开那本书卷,发现它依然如旧,容颜依然像过去那样。窗外传来了寒鸦的叫声和蟋蟀的吟唱,声音细细的,又很凄厉。每一声蟋蟀的鸣叫都像在向我诉说着离别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声音逐渐变得稀少。
    赏析:
    本诗是一首题咏书画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志伯愚、仲鲁兄弟的深厚感情。
    第一句“正是清秋节”,点明了季节背景,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一个深秋的夜晚。第二句“极难忘、蕉轩蓉馆,旧时明月”,则进一步展开话题。诗人怀念的是与志伯愚兄弟一起欣赏过明月的蕉轩和蓉馆,那些旧时光令人难以忘怀。第三句“争道将军山林好,点笔阑干幽折”,则是对这种怀旧情绪的另一种表达。在这里,作者把志伯愚兄弟比作了历史上的名将,认为他们居住在山林之中是最好的选择。第四句“有二妙、辞华无敌”,则是对他们才华的赞扬。这里的“二妙”指的是他们的辞藻和才华都是无与伦比的。
    第五句“剪烛衙窗分题处,感庐陵心事如冰雪”,则是具体描述当时的场景。诗人和志伯愚兄弟在衙门里的书房里一起剪烛,分题讨论诗文,那时他深感庐陵人的心事就像冰雪一样纯洁,无法改变。第六句“图画意,我能说”,则是对前一句的解释。这里的“图画意”,是指画家通过画作传达出的画面意境,而“我能说”,则是说自己能够理解画家想要表达的意思。
    第七句“苔尘曾印霜禽迹”,则是对前两句的回忆。诗人回忆起自己曾在书房墙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而白色的鸟儿也曾停留在窗台上。第八句“笑几番、西风聚散,纸痕都碧”,则是对这一回忆的具体化。这里描述了西风起时,落叶纷飞的景象,以及纸张上留下的绿色痕迹。第九到第十二句“绝似逍遥堂中事,写出当年苏轼辙,试展卷、容颜犹昔,雁语萧疏虫吟瘦,尽声声、递入帘前叶”,则是对整个画面的回忆和想象。在这里,诗人想象自己回到了那个充满文人墨客的地方,看到了苏轼当年的足迹和他的作品。最后一句“弹指过,又今夕”,则表达了一种感慨和无奈之情。岁月如梭,转眼间又是一年,但无论时间如何流逝,那份美好的回忆永远不会消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