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两部笙歌,岂犹是胡笳羌笛;
看中华人物,莫漫夸班笔张槎。
【注释】:
新疆:指中国西北地区。戏台:指戏剧舞台。两部笙歌,即两支笙和两种乐器合奏的音乐。胡笳、羌笛:古代汉族乐器。班笔张槎:指文采出众的人。张骞是西汉人,曾出使西域,后称“班张”。
【赏析】:
《新疆省戏台联》是清代词家陈维崧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前四句写听戏台上的演奏,后四句写观戏台上的人物。全篇以戏曲为线索,通过不同角度的刻画,表现了作者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对中华文明的自豪之情。
第一句“听两部笙歌”,诗人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听两支笙与两种乐器合奏音乐的感受。这里用到了两个典故,一是“胡笳”和“羌笛”,二是“班笔张槎”。“胡笳”是汉代时西域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种乐器,“羌笛”也是西域流行的一种乐器,都是古代少数民族的音乐。“班笔张槎”是泛指有文采的文学人才,“张”字在这里是泛指的意思。所以,“两部笙歌”就是两支来自西域的少数民族乐器的合奏音乐。“岂犹是胡笳羌笛”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虽然听到了这样的音乐,但并不觉得陌生,反而感到亲切,因为这样的音乐正是他所熟悉的民族音乐。
第二句“看中华人物”,诗人又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看到舞台上人物的感觉。这里的“中华”是指中华民族,“人物”则是指舞台上的角色,包括剧中人及剧作家等。“莫漫夸班笔张槎”,意思是说这些人物并不值得我们大加夸耀,他们只不过是一群普通人罢了。“班笔张槎”中的“班”指的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班固,“张”指的是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文士张衡。“夸”在这里是炫耀之意。所以,“莫漫夸班笔张槎”就是说这些演员并不值得我们炫耀,他们只是一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而已。这既是对观众的规劝,也是对演员的鞭策,告诫他们在演戏时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把自己当成高人一等的人物。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对听戏台上的乐器和看舞台上的人物的不同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祖国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也反映了他的民族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