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曾到昆仑巅,看天山南北,地界争还,畴如伟略;
结庐亦居衡岳下,数文正子孙,哲人踵起,今哭通才。
诗句释义与注释:
- 走马曾到昆仑巅:这句诗描述的是诗人曾经骑马到达过昆仑山的山顶。”昆仑巅”指的是中国的神话中昆仑山的顶峰,象征着高远和神圣。
- 看天山南北,地界争还:这里提到”天山南北”指的是中国的地理区域,即从东到西的广阔地域。”地界争还”意味着在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领土争端或争夺。
- 畴如伟略:这里的”畴如”可以理解为”如同”或”犹如”的意思,”伟略”则指伟大的谋略或策略。整句可能是在赞扬某种战略或计划的伟大和前瞻性。
- 结庐亦居衡岳下:这里的”结庐”是指建立住所,”衡岳”指的是中国五岳中的南岳衡山。”亦居衡岳下”表明诗人不仅居住在昆仑山之巅,也选择了位于衡山之下的地方居住。
- 数文正子孙:这句诗中的“文”可能指的是文学、文化或文献,”正”在这里可以解释为正确或纯正,”子孙”指后代或子孙。整句可能是在强调文化传统和正直的后代的重要性。
- 哲人踵起:这里的“哲人”指的是智慧的人或智者,”踵起”意味着连续不断。整句可能是在形容智者或有智慧的人不断地出现。
- 今哭通才:这里的“今哭”可能是指哀悼或悲伤,“通才”指的是博学多才的人。整句可能是在表达对一位博学而不幸去世之人的哀悼之情。
译文:
走马曾至昆仑巅,观天下,见地界之争,如同伟大策略般;
定居于衡岳之下,数文正之孙辈,智慧如群星般闪烁不断。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地理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物命运的感慨,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尊重及对有才能者的哀悼。首先,诗人通过提及昆仑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地理位置,展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视野和对广袤地域的深刻理解。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对中国古代疆域辽阔的一种颂扬。其次,诗中提到了对“伟略”的赞赏,这种对策略和智谋的肯定,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治理和个人成就的重视。接着,诗中“结庐亦居衡岳下”的部分,展现了诗人选择定居之地的选择,既可能是为了个人生活上的安稳舒适,也可能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和学术价值。最后,“今哭通才”一句,表达了对某位具有杰出才能但不幸离世的人物的深切哀悼,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才华横溢者的特殊敬意。整体上,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传达了作者对于历史、文化、地理以及人物命运的独特见解和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