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挽辂,衣羊裘,见天子,借前筹。
洛邑之营自周公,建都原未离关中。
山东诸人无大计,可怜欲袭重瞳智。
扼其肮,拊其背,刘敬真能知地利。
口舌得官何足病,高帝谩骂乃天性。
君不见,汉家开基四百年,齐虏之功莫与竞。

读《史记》四十首 其十九 都关中

脱挽辂,衣羊裘,见天子,借前筹。洛邑之营自周公,建都原未离关中。

山东诸人无大计,可怜欲袭重瞳智。扼其肮,拊其背,刘敬真能知地利。

口舌得官何足病,高帝谩骂乃天性。君不见,汉家开基四百年,齐虏之功莫与竞。

注释:

  1. 脱挽辂(luò lǐ lù):脱下马车的装饰物,换上轻便的羊皮袍子,以便见到天子。
  2. 洛邑之营:指周朝建立的洛邑城,这里指的是洛阳。
  3. 周公:指周朝的奠基者周公旦。
  4. 山东诸人:指的是崤山以东地区的诸侯。
  5. 重瞳:指秦始皇,他的瞳孔很大,因此被后人称为“重瞳”。
  6. 口舌得官:形容通过言辞和策略获得官职。
  7. 汉家:汉朝,这里特指西汉。
  8. 齐虏:指齐国的入侵者,这里指战国时期的秦国。
  9. 高帝:指汉高祖刘邦。

赏析:
这首诗是《史记》中的一篇,讲述了刘邦在都城长安(今西安市)的故事。诗中描述了刘邦从洛阳出发前往长安的路上,脱去马车的装饰物,换上羊皮袍子,以便于见到天子。他到达长安后,建立了新的都城。在这个过程中,刘邦采纳了刘敬的建议,选择了关中地区作为新都城的所在地。关中地处中原,地势险要,有利于防守。此外,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也是刘邦选择此地的重要原因之一。

诗中还提到了山东诸侯对刘邦的不满,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应该继承周公的地位,而实际上,刘邦只是继承了周公的事业,并没有离开关中地区。这说明了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有时候人们的愿望并不一定能够实现。最后,诗中的“口舌得官何足病,高帝谩骂乃天性”表达了诗人对于权力斗争的看法,认为通过言辞和策略获得官职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而高帝的谩骂也反映了他的性格特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