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涉已去,蒯通乃前,相君之背,贵不可言。
君不见,种蠡张陈事可哀,时乎时乎不再来。
勇略震主身必危,足下持此将安归。
策士逞雄辨,那论汉与楚。
谁识王孙不背恩,蒯通竟以佯狂去。
高鸟尽,良弓藏,猛士何劳守四方。
钟室奇冤亦天意,此时悔不用通计。

【注释】:

武涉已去,蒯通乃前,相君之背,贵不可言。 武涉已去,蒯通才到,可见相君已经失宠了。

君不见,种蠡张陈事可哀,时乎时乎不再来。 你看吧,当年越国的种蠡和文种,他们策划的伐吴之计是多么的可悲啊!时机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来了。

勇略震主身必危 勇猛有谋略的人,因为皇帝昏聩而使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足下持此将安归 你如果还坚持这样干下去,那将怎么回去呢?

策士逞雄辨,那论汉与楚。 那些策士们逞强斗勇,辩论谁对谁错,这和汉、楚之争有什么关系呢?

谁识王孙不背恩,蒯通竟以佯狂去。 谁能了解王孙(指刘邦)并没有背弃恩情呢?只有张良看出了刘邦的心意,于是假装疯癫而去。

高鸟尽,良弓藏 像鸟儿一样飞得越高,就越容易被猎人发现;弓箭越好,越容易在战争中被收缴。

猛士何劳守四方 勇士为什么要到处驻守防守呢?

钟室奇冤亦天意 钟室宫的冤案也是天命决定的。

此时悔不用通计 如果当初听从张良的建议,就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了。

【赏析】:

本诗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通过描写韩信和张良的命运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全诗共四句,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哲理思考。

首句“武涉已去,蒯通乃前,相君之背,贵不可言”,直接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命运。韩信曾被封为淮阴侯,后被吕后所杀。而张良则一直辅佐刘邦,成为汉朝的重要谋臣。这里用“相君”一词,既表明了韩信的地位,又暗示了他曾经受到重用的事实。

接下来的句子中,“君不见,种蠡张陈事可哀,时乎时乎不再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种蠡和文种曾经策划过一场灭吴的大计,然而最后却因为时机已失而功败垂成。这一历史事件成为了作者感慨的对象。同时,这句话也暗示了韩信的命运与种蠡相似,都是因为时机不对而失败。

第三句“勇略震主身必危,足下持此将安归”进一步阐述了韩信的困境。韩信虽然勇猛善战,但是皇帝昏庸无道,使得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最后一句“策士逞雄辨,那论汉与楚”则揭示了韩信所处的时代背景。在这个乱世中,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只能任凭命运的安排。

最后两句“谁识王孙不背恩,蒯通竟以佯狂去”则是对张良的赞美与怀念。张良虽然出身微贱,但是却能够洞察人心,深明大义。而蒯通则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他试图借助权势来改变自己的处境,但最终却因为太过张扬而遭到了惩罚。

整首诗通过对韩信和张良两个历史人物的命运变化进行了深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性善恶的深刻认识。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权力和道德问题的深刻思考,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