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年来止两公,云霄并峙表清忠。
后生多学前贤畏,时局更新大节同。
尽取樗蒲投巨浪,乐观鼓箧畅儒风。
升堂无异临师保,炳烛犹堪策病翁。
【解析】
这是一首七律,全诗四十六字。前半部分写祠中设学,以杨、胡为例,后半部分借“樗蒲”喻指科举考试,而“鼓箧”则喻指读书。
【答案】
译文:
在祠堂里设立书院进行讲习。把贤良祠改建为学校来教授众官。祠祀杨清师端公和亲仁、胡文忠公林翼。
二百年来止两公,云霄并峙表清忠。
后生多学前贤畏,时局更新大节同。
尽取樗蒲投巨浪,乐观鼓箧畅儒风。
升堂无异临师保,炳烛犹堪策病翁。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改建贤良祠为学校后所书。首联先总说贤良祠的建立,是为教诸官读圣贤书,以明大义。二至四句分别列举杨、胡两位贤者的事迹,以表彰他们的高风亮节。杨是元末的忠臣,曾与张士诚、方国珍、陈友谅等联合抗元,后归附朱元璋,封为义兴侯,任江西行省参政。他忠于明王朝,死守城池,誓不降敌。胡是明代的名相,曾三次出任内阁首辅,辅佐世宗,使朝政为之一新。他在位四年,对内推行“一条鞭法”,改革弊政;对外则加强海防,抵御倭寇,维护了明朝的统治。三至六句以“樗蒲”、“鼓箧”喻科举考试的黑暗,以“儒风”喻读书人应具备的品德和才能。七至八句赞扬贤良祠的学子们学习贤者的业绩,志向远大,有为天下苍生造福的抱负。九到十二句赞美贤良祠的学生胸怀壮志,立志报效国家。十三到十四句赞贤良祠的学生能继承先贤的传统美德。十五句称赞学者们的高尚品德,他们即使年老也仍孜孜不倦地学习。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贤良祠学子们的期望和祝福,体现了作者的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