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出目则山,矗起阿僰部。
舍马从步入,路仄足迹聚。
泥湿苔如镜,石锐势若拒。
攀援断藤行,数起而数仆。
山脚霞未明,山腰日已午。
曲径从今日,草木自万古。
丛丛回寒风,霏霏染翠羽。
仿佛露崇冈,蛮营列山坞。
废灶留残烟,道傍拾遗弩。
泠然泉声落,似犹杂金鼓。
盘顶云雾开,秀峰若可数。
恍惚见吴山,慰此行路苦。
未敢舒鸾啸,恐惊豺虎怒。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全诗,明确主旨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步骤答题(如“请简要分析‘……’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具体到本题,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背景,再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1. 第一句:削出目则山,矗起阿僰部。削出,突出山势高峻。目则山,指今贵州遵义市附近的一座山峰。矗起,形容山峰挺拔、险峻。
  2. 第二句:舍马从步入,路仄足迹聚。舍马,放弃坐骑。从入,沿着小路进入山中。
  3. 第三句:泥湿苔如镜,石锐势若拒。泥湿,指山间泥土湿滑。苔如镜,苔藓上像镜子一样光滑。石锐,指山石棱角分明。势若拒,像有一道墙挡住了前进的道路。
  4. 第四句:攀援断藤行,数起而数仆。攀援,指攀爬。断藤行,指攀爬时踩断的藤蔓。数起而数仆,指多次跌倒又爬起来。
  5. 第五句:山脚霞未明,山腰日已午。山脚,指山顶。霞,指晚霞。山腰,指山腰以下的地方。
  6. 第六句:曲径通今日,草木自万古。曲径,指曲折的山路。草木,指山上的花草树木。
  7. 第七句:丛丛回寒风,霏霏染翠羽。丛丛,形容树叶茂密的样子。回寒风,指风吹树叶发出的声音。霏霏,形容雨下得细密。染翠羽,指树叶被雨水打湿后呈现出的绿色像鸟羽一样。
  8. 第八句:仿佛露崇冈,蛮营列山坞。仿佛,形容山峦起伏的景象。崇冈,指较高的山坡或山梁。
  9. 第九句:废灶留残烟,道傍拾遗弩。废灶,指废弃不用的灶台。残烟,指燃烧过的柴草剩下的烟。
  10. 第十句:泠然泉声落,似犹杂金鼓。泠然,形容水声清脆悦耳。泉声,指泉水流动的声音。金鼓,指金属制的战鼓或锣鼓。
  11. 第十一句:盘顶云雾开,秀峰若可数。盘顶,指山顶。云雾开,指山顶的云雾散去。
  12. 第十二句:恍惚见吴山,慰此行路苦。恍忽,指隐约不清的样子。吴山,指今天的南京钟山。
  13. 第十三句:未敢舒鸾啸,恐惊豺虎怒。未敢,指不敢。鸾啸,指凤凰鸣声。
    【答案】
    示例一
    ①首联写目则山西面群峰耸立,地势险要;②颔联写登山途中所见景色:山路崎岖、苔藓青翠、岩石尖锐、山风呼啸、山色苍茫;③颈联写山中所见景物:山脚晚霞映照、山腰阳光明媚、曲径通向山外、草木郁郁葱葱;④尾联写山中所见景物:山头雾气弥漫、蛮军营寨错落有致;⑤末联写诗人在山中所见景物:废灶炊烟袅袅、战旗飘扬在山坞之间、泉水潺潺流淌、战鼓声声震天动地;⑥尾联写诗人在山中所见景物:山顶云雾缭绕、秀丽的山峰犹如可以计数;⑦末联写诗人在山中所见景物:山巅云雾散尽、秀美山峰若隐若现。
    译文:削出的山峰矗立起来,阿僰部的山峰也耸峙着。我舍弃骑马步行登山,路上坎坷小道汇集成一条条足迹。泥泞湿润苔藓像镜子一般光滑,岩石锐利形势就像墙壁阻挡着去路。我攀援着断藤前行,几次跌倒又重新站起来。山脚傍晚的余晖还未消散,山腰中午的阳光已经灿烂夺目。曲折的小路上今天有人来往,山上的草木自然历经万年。山间回荡着寒风的声音,雨点纷纷洒落像翠绿色的羽毛。山巅好像露出一点露水,那蛮军的营寨分布在山谷之中。丢弃的灶台冒着残余的烟火,路边拾起一把支箭。清凉的泉水声在耳边响起,似乎还能听到金鼓齐鸣。山顶云雾散尽露出山峰轮廓,秀丽的山峰仿佛可以一一数清。恍惚中看见吴山的影子,让我感到此行路途艰难困苦。我不敢放声歌唱,恐怕惊动了豺虎发怒。
    赏析:《目则山》是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小诗。诗人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了目则山的雄奇险峻、云海茫茫、溪涧潺潺、林木苍翠、山花烂漫以及猿猴啼叫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