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
问渠何法牛驯扰,鞭挞无惊刍牧多。
注释:
牛背上的孩子们在自由地唱歌,头头都注满溪流又翻过山丘。
我问这方法是什么让牛变得驯服又不受惊扰,鞭打它们却不会让他们惊慌失措。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牛背上儿童放歌、牛儿们被驯服、牧童鞭打而不惊扰的画面,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
首句“骑牛曲”,直接点明了主题,即诗人在牛背上放歌的场景。这里的“牛背”指的是牛的身体部位,而“儿童”则是指那些在牛背上自由歌唱的孩子们。他们似乎已经与牛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仿佛牛也能感受到他们的歌声,因此愿意跟随他们一起唱歌。
第二句“头头注涧复逾坡”,进一步描绘了牛背上儿童们的放歌行为。他们一边唱歌,一边穿越了山涧和山坡,展现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这里通过“注涧”和“逾坡”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他们跋山涉水、不畏艰难的决心和勇气。
第三句“问渠何法牛驯扰”,则是诗人对为何能使牛如此驯服的问题进行思考。这里的“法”指的是方法或技巧,诗人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表达了他对于如何与动物建立良好关系的思考和困惑。
最后一句“鞭挞无惊刍牧多”,则是诗人对如何使牛不因鞭打而受惊的问题进行解答。他认为,只要用正确的方式去鞭打,就能让牛不感到害怕,从而保持安静的状态。这里通过“无惊”这个词,形象地描绘了牧童鞭打时的手法,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探索。它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爱护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