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存孑遗,凶灾又先睹。
蕴孽滋蝗蝻,旦暮生翅股。
吏民困捕治,爬剔草根土。
戢戢势已高,人力宁尽取。
我还迎旱气,负手过场圃。
妇子糠籺肠,殷忧死无所。
日飞愁叹声,恍接至精主。
一片钟山云,酿作夜来雨。
稼苗回焦卷,苏息到编户。
破晓兼雷风,翻盆射万弩。
益藉荡洗功,杀虫如杀虎。
莫问漏屋中,竖儒仰天语。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地区在喜雨降临前的紧张和混乱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江南存孑遗,凶灾又先睹。”这两句诗描述了江南地区在遭遇灾害时的悲惨情景。这里用“孑遗”形容受灾地区的人们,他们像遗落在地上的小骨头一样无助。而“凶灾”则指的是即将到来的严重灾难,使得人们已经感到害怕。

“蕴孽滋蝗蝻,旦暮生翅股。”这两句诗描绘了蝗虫繁殖的情况。这里的“蕴孽”、“滋”、“蚤”、“翼股”等词汇都与蝗虫有关,形象地描绘了蝗虫繁殖的速度和数量之大。

“吏民困捕治,爬剔草根土。”这两句诗描述了官吏和百姓们为了应对灾情而采取的措施。他们的努力虽然是为了保护庄稼,但结果却是徒劳无功,因为蝗虫实在太多,无法完全消灭。

“戢戢势已高,人力宁尽取。”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状况的担忧。尽管他们已经竭尽全力,但由于蝗虫太多,仍然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我还迎旱气,负手过场圃。”这两句诗描述了诗人在面对灾情时的心态。尽管他已经做好了迎接干旱的准备,但还是有些不安。他走过田地,看着那些被蝗虫破坏的场景,心情沉重。

“妇子糠籺肠,殷忧死无所。”这两句诗描绘了农民家庭的困境。他们的家人因为这场灾害而生活困难,甚至有些人因饥饿而死。这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日飞愁叹声,恍接至精主。”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他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人类应该顺应这些规律,而不是盲目地去对抗。

“一片钟山云,酿作夜来雨。”这两句诗描绘了自然现象的变化。当天空中的云彩聚集在一起时,就会形成一场大雨。这是对自然灾害的描写,也是对自然界力量的敬畏。

这首诗通过对江南地区在喜雨降临前的情景描写,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慨和敬畏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