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枕堆江声,晓梦亦洗去。
挂眼绕郭山,冉冉云岚曙。
风来木叶翻,韵合疏钟度。
盂粥点盐豉,摩腹纵闲步。
过抚六朝松,宿昔伫立处。
千岁阅游人,来去如凫鹜。
贤愚共磨灭,宁问有新句。
偃蹇焦先同,独为记此树。
癸丑五月十三日至焦山同游为陈仁先黄同武胡瘦唐俞恪士寿丞兄弟越二日王伯沆亦自金陵来会凡三宿而去纪以此诗 其三
注释:癸丑年,即公元1633年。五月初十至十五日,游焦山。
译文:晚上枕着江声入眠,清晨的梦境也随着江声洗去了。
挂眼(指眺望)绕郭山,慢慢升起的云岚在黎明时分开始呈现。
风吹过树叶翻飞,钟声与风声相互应和。
吃上一碗粥,加点盐豉,我摩挲着肚子,随意地散步。
经过抚晋六朝松树的地方,那是我过去驻足站立的地方。
千百年来,游览的人川流不息,来去就像凫鹜一样。
贤愚共被磨灭,又何必问有什么新的诗句呢?
偃蹇(高傲的样子)的焦先人,只有我在这里记下了这棵树。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游览焦山时写的一首七律。诗中描绘了诗人游览焦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他对于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
“夜枕堆江声,晓梦亦洗去”这两句,诗人以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夜晚的宁静以及晨曦的美妙。”夜枕堆江声”,形象地描绘了夜晚江声的浩渺与深沉。而“晓梦亦洗去”,则表现出诗人对清晨梦醒后清新感觉的欣赏。
“挂眼绕郭山,冉冉云岚曙”这两句,则是诗人对周围环境的具体观察和描绘。“挂眼”即凝视的意思,诗人以“挂眼”之姿,观察四周的景色,将目光投向了远处的群山,那里云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这种描写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往往转瞬即逝,需要我们用心去捕捉和欣赏。
“风来木叶翻,韵合疏钟度”这两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大自然的声音之美。“风来木叶翻”描绘了微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和谐的感觉。同时,“韵合疏钟度”则将这种声音与寺庙中传来的钟声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更加美妙的音乐效果。这种描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声音的敏锐感知能力,也反映了他对于生活细节的独到见解——生活中的美往往就隐藏在这些不起眼的细节之中。
“盂粥点盐豉,摩腹纵闲步”这两句,诗人再次描绘了自己闲适的心情。“盂粥点盐豉”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吃粥的情景,而“摩腹纵闲步”则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心情。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也体现了他对自我情感的表达和宣泄。
“过抚六朝松,宿昔伫立处”这两句,诗人回顾了自己曾经驻足的地点——六朝古松。“过抚六朝松”则表明了自己曾经走过这里,抚摸过这些古老的松树。而“宿昔伫立处”则表示自己曾长时间站在那里沉思或欣赏周围的景色。这种描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敬畏之情,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要学会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刻并为之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