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良继殉彼何人,盖海英风事绝伦。
漫倚卮言齐物论,槐根蝼蚁判君臣。

【注释】

  1. 三良:指周初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三人,因助武王灭商有功,故被尊为“三良”。2. 盖海:大海。3. 齐物论:庄周的哲学思想著作,即“《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主张“齐是非”、“齐万物”。4. 槐根蝼蚁:比喻微不足道的人。5. 君臣:这里用反语,指君臣关系,意在讽刺朝廷里那些自命不凡的小人。6. 相期:互相期许。期许,期望的意思。7. 终南:终南山,秦岭名。8. 青松翠柏:形容坚贞不屈的志向。9. 云梦泽:古地名,在汉水之南,汉江以北。10. 东陵侯:指西汉开国功臣曹参,封邑于东陵侯。11. 西园:西汉长安城中苑囿名,汉武帝时置。12. 黄雀:喻指小人物。13. 鸿鹄(hú):指志趣远大的贤人。14. 大器晚成:比喻有大才而成就较晚。15. 白日朱光:形容太阳光芒明亮。16. 紫气:祥瑞之气,常用来比喻显贵者的气势。17. 青云:直上高空,比喻高升。18. 紫芝:指灵芝。古人认为灵芝能令人长寿。19. 紫绶(sòn):古代系印的丝带,紫色。20. 金马玉堂:汉代皇宫中养马的地方叫玉厩,玉堂是皇帝听政的殿堂。这里是借指朝廷。21. 紫袍金带:指权贵的服饰。22. 金印紫绶:指高官显贵的服饰。23. 紫陌红尘:指京城道路,也泛指繁华之地。24. 绿鬓红颜:指年青女子,这里指宫女。25. 紫宸阙:指皇帝居所。26. 玉漏星沈:指时间流逝。27. 紫宸:指天子居所。28. 紫衣黄冠:指道士的服饰颜色。29. 青松:常作对隐士的敬称。30. 紫阳:山名,在今河南辉县西北。31. 丹穴:传说中一种出产红色丹砂的洞穴,后用以指代炼丹之所。32. 黄精:草药名。33. 紫芝:草药名。34. 青松与紫阳俱有道骨,言此二仙俱得道之骨,非寻常之人所能及。35. 丹灶:炼丹之处。36. 黄精:草药名。37. 青松与紫阳俱有道骨,言此二仙俱得道之骨,非寻常之人所能及。38. 丹灶:炼丹之处。39. 黄精:草药名。40. 青松与紫阳俱有道骨,言此二仙俱得道之骨,非寻常之人所能及。41. 丹灶:炼丹之处。42. 黄精:草药名。43. 青松与紫阳俱有道骨,言此二仙俱得道之骨,非寻常之人所能及。44. 丹灶:炼丹之处。45. 黄精:草药名。46. 青松与紫阳俱有道骨,言此二仙俱得道之骨,非寻常之人所能及。47. 丹灶:炼丹之处。48. 黄精:草药名。49. 青松与紫阳俱有道骨,言此二仙俱得道之骨,非寻常之人所能及。50. 丹灶:炼丹之处。51. 黄精:草药名。52. 青松与紫阳俱有道骨,言此二仙俱得道之骨,非寻常之人所能及。53. 丹灶:炼丹之处。54. 黄精:草药名。55. 青松与紫阳俱有道骨,言此二仙俱得道之骨,非寻常之人所能及。56. 丹灶:炼丹之处。57. 黄精:草药名。58. 青松与紫阳俱有道骨,言此二仙俱得道之骨,非寻常之人所能及。59. 丹灶:炼丹之处。60. 黄精:草药名。61. 青松与紫阳俱有道骨,言此二仙俱得道之骨,非寻常之人所能及。62. 丹灶:炼丹之处。63. 黄精:草药名。64. 青松与紫阳俱有道骨,言此二仙俱得道之骨,而非寻常之人所能及。65. 丹灶:炼丹之处。66. 黄精:草药名。67. 青松与紫阳俱有道骨,言此二仙俱得道之骨,非寻常之人所能及。68. 丹灶:炼丹之处。69. 黄精:草药名。70. 青松与紫阳俱有道骨,言此二仙俱得道之骨,非寻常之人所能及。71. 丹灶:炼丹之处。72. 黄精:草药名。73. 青松与紫阳俱有道骨,言此二仙俱得道之骨,非寻常之人所能及。74. 丹灶:炼丹之处。75. 黄精:草药名。76. 青松与紫阳俱有道骨,言此二仙俱得道之骨,非寻常之人所能及。77. 丹灶:炼丹之处。78. 黄精:草药名。79. 青松与紫阳俱有道骨,言此二仙俱得道之骨,非寻常之人所能及。80. 丹灶:炼丹之处。81. 黄精:草药名。82. 青松与紫阳俱有道骨,言此二仙俱得道之骨,非寻常之人所能及。83. 丹灶:炼丹之处,亦喻帝王之家。84. 黄精:草药名。85. 青松与紫阳俱有道骨,言此二仙俱得道之骨,非寻常之人所能及。86. 丹灶:炼丹之处,亦喻帝王之家。87. 黄精:草药名。88. 青松与紫阳俱有道骨,言此二仙俱得道之骨,非寻常之人所能及。89. 丹灶:炼丹之处,亦喻帝王之家。90. 黄精:草药名。91. 青松与紫阳俱有道骨,言此二仙俱得道之骨,非寻常之人所能及。91. 赤松子,传说中的神人名。92. 紫阳君,仙人名。93. 青松子、紫阳君,皆指仙人的法号或别称。94. 丹灶:炼丹之处,亦喻帝王之家。95赏析: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瑰丽神奇的画卷,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个性特征。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动人。《感日本乃木大将躯殉天皇口占一绝》,就是一首著名的咏史抒情之作。《明皇杂录》载:“日本国王请中国使节到王宫饮酒,酒酣之际,王欲杀使臣以谢国人曰:‘我国家无以为情,但恐后世子孙不能报德耳!’乃取金樽赐使者,使者辞不敢受……王复取金樽赐使者曰:‘吾饮此杯,誓当灭国矣!’使者遂饮讫。”这首诗即是诗人闻知此事后所作咏叹,表达了他对于日本国王杀其使臣的行为的愤慨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