蹶痿宁逢药万金,闭门裹创雨沈沈。
女墙又报花三落,酒舫终凭梦一寻。
隐见圣文延病呓,邅回江介碎秋心。
压檐烟液笼华烛,起为良宵拥鼻吟。
这首诗写于中秋夜,作者在病中。前四句以景起兴:秋雨绵绵,足不出户,月儿已过中天。诗人因病足不出门,而“蹶痿宁逢药万金”的典故也暗含了诗人的自况。
后四句是全诗的核心。诗人用拟人手法写花木凋零、江上落叶,表现了他对时世的感伤和身世的哀戚。
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处境,“压檐烟液笼华烛,起为良宵拥鼻吟”,意思是说,我被病魔折磨得几乎不能起床,只好抱着蜡烛,勉强度过这个寂寞的夜晚;我一边吟咏诗句,一边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这既写出了自己处境的凄凉,也表现了自己坚持斗争的决心。
赏析:
此诗作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中秋。是年九月,元兵大举攻陷南宋都城临安,诗人避乱浙东一带的山阴、会稽等地,次年春始归故里。此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首联“蹶痿宁逢药万金,闭门裹创雨沈沈。”意谓:我腿脚瘫痪,又恰逢重病缠身,只能紧闭房门裹着创口,在雨中度日。这两句点明了自己的身份和遭遇,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颔联“女墙又报花三落,酒舫终凭梦一寻。”进一步描绘了自己的困境。诗人看到院墙上的花木凋零,心中不禁涌起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感到自己的处境如同梦境一般虚幻不定,难以把握。
颈联“隐见圣文延病呓,邅回江介碎秋心。”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他时而觉得自己仿佛看到了圣人的教诲,时而又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江边的小路上。这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使他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
尾联“压檐烟液笼华烛,起为良宵拥鼻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在病榻之上,看着窗外的烟雨蒙蒙,心中不禁涌起了一股愁绪。于是他起身,抱着蜡烛继续吟咏诗句,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一细节描写,使诗歌更加具有画面感和真实感。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中秋之夜的处境和心情变化,展现了他的坚韧不屈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文人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