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影啼痕若可分,时时魂绕社中枌。
客心起视大江水,晓色犹留钟阜云。
一万年来无此日,二三子肯定吾文。
烟波鸥乱自成去,着处天涯空念群。
【注释】
侵晓,天将亮未亮之时。金陵,今南京市。社中,社庙中,指祭祀先祖的场所。枌(fén)树,即银杏树。社木,指社庙中的树木。魂绕,魂牵梦萦。大江水,指长江。钟阜云,钟山的云彩。一二子,二三子,意指同舍诸子。烟波鸥乱,指随波逐流。着处,落脚之处。天涯,指遥远的地方。群,指同伴的人。
【译文】
灯影摇曳着泪痕如同可分,时时魂牵梦萦社庙的银杏。
客心起时看着滚滚长江水,晨曦尚留钟山之云映入眼帘。
万古来不曾有这等时候,二三子肯定我的文采。
江上烟波浩渺鸥鹭乱飞自成去,我漂泊他乡只留下思念同伴们。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赴金陵途中所作,是一首饯别诗。此诗写离愁别恨,写得含蓄蕴藉,情真意切。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和环境。“灯影啼痕”两句说,自己离别家乡时,灯光下只有泪痕可分,而魂牵梦萦地总想回到社中那棵社树旁。“社树”,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社坛上的树。这里比喻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社中枌”句是说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景象。“社中”二字暗含“社”字,是说社祭之地的社庙。“枌树”则是指社庙里的树木。“魂绕”二字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若可分”三字更表现出这种情状是真切而深沉的。颔联写别后的感受。一个“客心”字把诗人的游子身份点明。诗人由社庙想到故乡,又想到自己将要远离故土,不禁黯然神伤。“晓色犹留钟阜云”一句,既写出了日出时分的景色,也暗示了作者即将离去的时间是在黎明前。颈联写离别后的感慨。诗人写到:“一千五百年来没有这样的日子!”“二三子”是泛指同舍诸子。“文”即文章、学问。这是说:同舍诸子一定能够继承自己的文采!尾联写别后的思念。“一叶舟”指小船。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列子·汤问》载:战国时燕昭王曾以重礼招纳贤人乐毅,乐毅被任为亚卿。一次他乘船路过济州,看到有人正砍伐一棵白杨树做船桨,便叫手下人阻止他,并告诫说:“这棵树是无义的木材,你砍它做什么?把它扔了吧。”手下人不解其意,乐毅解释说:“这是一件无理的事,你把它扔掉吧!”手下人听后十分惊讶,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乐毅说:“因为它是燕国的木头,所以燕国人要砍伐它;如果是楚人的木头就不必砍了,因为楚人不要它的。”这里诗人化用了这个典故,说明自己虽然离开了故乡,但却留下了一片思乡之情,希望同舍诸子能继自己之志。尾联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离开故乡后,漂泊在外,寄居在同舍诸子家里。此时诗人望着茫茫江水,心中无限惆怅,只能对着江水发出长长的叹息。“着处”二字表明诗人已经到达目的地,但仍然无法忘怀故国和朋友。最后两句说:“万里江山,没有比这次分别更加令人伤感的了,你们一定会珍视我们的友情的。”“万里江山”,指祖国大地。“二三子”,“二三子”即“二三君子”。“肯定吾文”,即肯定你的文采。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是对自己的自信和自豪。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朋友和文士生活的怀念之情,同时流露出诗人对自己身世和遭遇的悲慨与不平。全诗语言质朴、风格清新,意境高远,富有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