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道路书初到,百万生灵汝尚存。
天发杀机应有说,士投东海更何冤。
破椽骨肉生还地,残烛文章惨澹痕。
哭向九泉添一语,旧时宾客在夷门。

【注释】

罗顺循:字顺循,江西定兴人。官至河南布政司左参议。团匪之乱,仅以身免。冬间将家避河南,为先公上书言祸变始末甚备,盖尚未及闻先公之丧也。发书哀感,遂题其后。

三千:指京城被兵的百姓,有“三千里”之说。三千道:指京城遭兵灾的百姓。书:书信。初到:刚到京城。

百万:指中原被兵的人民,有“百万生灵”、“百万生民”的说法。汝:指河南。

天:指朝廷。发杀机:发动杀戮。

士:指读书人。投东海:指投水自尽。何冤:有什么冤枉。

破椽:破旧的屋椽。骨肉:亲族。生还地:活着回到故乡。残烛:已烧残的蜡烛。文章:诗文、书信等文字材料。惨澹:暗淡无光的样子。九泉:地下。

旧时宾客:指生前交好的朋友。在夷门:在山海关。

【赏析】

这首诗是罗顺循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天,在河南避难期间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信中记述了崇祯十六年三月北京城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后,作者与友人分别的情景和当时的心情,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之情,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诗的第一句“三千道上书初到”,说的是作者刚到京时,京城已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的消息传来,成千上万的百姓流离失所,而作者却能幸免于难。这一句写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现了作者的豁达大度和不计较个人安危的品质。第二句“百万生灵汝尚存”,则进一步指出,虽然京城已被攻破,但还有几十万中原地区的老百姓还在苟且偷生,希望国家早日恢复往日的辉煌。

第三句“天发杀机应有说”,是说朝廷已经觉察到了李自成的野心,并开始策划对付他了。第四句“士投东海更何冤”,则是说那些忠贞的士大夫们因为不肯屈服于新朝而选择了自尽,他们还有什么冤呢?这里既表现出作者对朝廷的怀疑和不满,也流露出他对士大夫们的惋惜和同情。第五句“破椽骨肉生还地”,写那些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人们又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园,生活得到了暂时的安定。第六句“残烛文章惨澹痕”,则是说那些曾经饱读诗书的文人雅士们在战乱中失去了他们的光辉形象,只剩下了暗淡无光的痕迹。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也是作者的心声。“哭向九泉添一语,旧时宾客在夷门”,意思是说,我要在九泉之下为你痛哭一声,你的生前好友都在山海关一带,等待着你归来重聚。这里的“九泉”指的是地下,而“夷门”则是山海关的别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整首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既有诗人的豪迈气概,也有深深的忧虑与无奈,堪称一首感人肺腑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