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溪上月,吐夜作秋光。
草树初深静,楼栏出混茫。
虫声低入坐,鱼沫细吹凉。
何处翻归翼,风霄引恨长。

注释:

七月十五夜,即中秋佳节。觚庵水阁,泛指月下之景。萧萧溪上月,形容月亮明亮清澈。吐夜作秋光,月光映照出秋天的景色。草树初深静,草丛中的树木开始变得宁静。楼栏出混茫,月光透过栏杆照进房间,形成模糊的光影。虫声低入坐,蟋蟀的声音很低,进入房间时,我坐下来聆听。鱼沫细吹凉,鱼鳞上的水珠轻轻飘落,带来凉爽的感觉。何处翻归翼,我不知道月亮引导着什么,它似乎在引领着鱼儿回到大海。风霄引恨长,我被这无尽的思念和愁绪所困扰,无法释怀。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中秋夜景的诗,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捕捉了夜晚的自然之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忧愁。

首句“七月十五夜”,点明了时间和节日背景,为后文的描写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人用“萧萧溪上月,吐夜作秋光”两句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美丽景象。这里的“萧萧”形容溪边的树叶随风摇曳发出的声音,而“吐夜作秋光”则形象地描绘了月光洒满大地,照亮了秋天的景象。这一景象充满了诗意和画意,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自然之中。

“草树初深静,楼栏出混茫”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宁静。这里的“初深静”表现了夜晚的宁静与深邃,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而“楼栏出混茫”则形象地描绘了月光透过楼栏洒进房间的情景,形成了模糊的光影,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接下来是“虫声低入坐,鱼沫细吹凉”两句,诗人通过听觉和触觉的描绘,将读者带入到这个宁静的夜晚中。这里的“虫声低入坐”描绘了夜晚的虫鸣声,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而“鱼沫细吹凉”则是诗人通过感受鱼鳞上的水珠带来的清凉,进一步描绘了这个夜晚的舒适与惬意。

最后两句“何处翻归翼,风霄引恨长”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里的“翻归翼”形象地描绘了鱼儿回到大海的情景,而“风霄引恨长”则表达了诗人因离别而产生的无尽忧愁。这种情感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成功地营造出了一个宁静、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夜晚场景,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