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投山庄,杯酒互相庆。
父老三五人,问名半同姓。
艰难出简书,慷慨论王命。
愧非守土官,栖栖毋乃佞。
一炊而百扬,众寡常不胜。
夜来闻笳声,烽火四山应。
抬头望乡关,旌旗蔽岩磴。
流涕寂无言,俯首看刀柄。
【注释】
①简书:指公文。王命:帝王的命令或诏令。
②栖栖:形容战乱时期人们颠沛流离、无所适从的样子。
③一炊:一顿,指很短的时间。
④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信号,用火光传递信息。
⑤旌旗:古代军队的仪仗旗帜。岩磴(dèng):山间石阶。
【赏析】
这是一首记事诗,记述了诗人在牛牯岭避难时所遇到的一些情景。全诗以叙事为主,夹杂着作者的思想活动,表达了诗人对乱世中人们颠沛流离的同情,以及自己愧为“守土官”而未能尽忠职守的自责之情。
前四句写诗人投宿山庄,与乡里父老饮酒庆贺,乡里父老问讯姓名时,多是同名之人。诗人因出简书和论王命而感到愧疚,觉得自己身为守土官却无能力守卫国土。这反映了当时国家混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中间四句写诗人在山庄短暂停留期间所遇到的情况。夜来听到笳声,看到烽火四起,心中不禁生出感慨。抬头仰望家乡的山川,只见旌旗遮蔽着山间的石阶。面对此景,诗人只能泪流满面,低头无语。这四句诗通过对比,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悲凉。
最后四句写当诗人离开山庄时,回头望去,只见旌旗蔽映在山间石阶上。诗人不禁泪流满面,低头看着手中的刀柄。这四句诗表现了诗人对于国家的忧虑和无奈,也表达了他的忠诚和责任感。
整首诗以叙事为主,夹杂着作者的思想活动,通过对战争时期的社会现状和个人情感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流畅,结构紧凑严谨,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