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柄铁环环,摩挲日三百。
携将沧海去,邂逅孙宾石。
旷野夕悲风,阴云悽以黑。
慷慨发高歌,白云为之匿。
采薇供夕餐,拾橡充朝食。
悽怆杜陵叟,流离辽海客。
家乡在何处,远望泪沾臆。
【注释】
三月十六日:诗题作于三月十九日。
奉宪命往南北投联庄遇乱,避居牛牯岭:诗人奉朝廷之命到南方北方各地去投宿投宿的旅店,遇到战乱,就住在牛牯岭。
即事述怀(其三):即景抒情。即景抒情是古代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即事”,就是抓住眼前所见到的事物;所谓“抒情”,就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刀柄铁环环,摩挲日三百:刀把上有铜环,每天用手抚摸着它。
携将沧海去,邂逅孙宾石:我携带着沧海,偶然遇到了孙宾石。
旷野夕悲风,阴云凄以黑:在空旷的原野上,夕阳西下时,一阵冷风吹过,天色变得阴暗起来。
慷慨发高歌,白云为之匿:我慷慨地大声唱着高歌,但白云却隐藏起来了。
采薇供夕餐,拾橡充朝食:我采集薇草作为晚餐,收集橡树的果实作为早餐。
凄怆杜陵叟,流离辽海客:我悲伤的是像杜陵叟这样的穷苦人,流浪在辽海之间。
家乡在何处,远望泪沾臆:我的家乡在哪里呢?远远地眺望,泪水沾湿了衣襟。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末明初,大约是公元1370年前后。当时元朝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此诗反映了元末农民战争前夕农村中一部分贫苦农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首二句描写旅途中的艰难困苦:手持铁环刀柄,每日摩挲不已,又因战乱而不得不离开家乡,流落他乡。三四句写旅途中的见闻感受。“沧海”与“孙宾石”,一为大海,一为孙宾石。大海辽阔无边,诗人欲与之共度余生,却不料中途遭遇战乱,被迫离开。“邂逅”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孙宾石的意外相遇和惊喜之感。
五六句写旅途中的所见。傍晚时分,秋风劲吹,天昏地暗;远处,乌云密布,笼罩大地。此时的心情是沉重的、郁闷的,于是发出了慷慨激昂的高歌。但“白云”却隐匿不见,诗人的歌声也被乌云遮蔽了。这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使自然景物仿佛具有人的情感和意志,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七八句写旅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人想到自己的家乡在何处,不禁遥望远方,泪流满面。这里的“家乡”,不仅指自己的故乡,也泛指所有漂泊在外的游子。
最后两句写旅途中的感受。“凄怆”、“流离”等字眼都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身处异乡的孤苦之感。“杜陵叟”是唐代长安一带的贫民,此处借代广大被压迫者。“辽海”指南方沿海一带,这里指北方地区。诗人用“辽海客”自比,既表明了自己身在异乡,又表达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