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山一回首,百里尘茫茫。
有客从北来,相逢歧路傍。
牵裾引之近,急问弟与娘。
客言贼如毛,揭竿万万行。
红旗蔽白日,刀戟相低昂。
前头载妇女,后头括金珰。
杀人但闻声,乌能审其详。
三问不吾对,涕泗沾衣裳。

【注释】

三月十六日 : 农历三月初六。

奉宪命 : 奉命。南北投联庄遇乱,避居牛牯岭,即事述怀 其四:在牛牯岭遭遇变乱。

午山一回首 : 指牛牯岭南面的午山山脉。

百里尘茫茫 : 千里烟尘弥漫。

有客从北来 : 有个客人从北方来。

岐路傍 : 岔路口旁。

牵裾引之近 : 拉住衣裾,把他拉进自己这里。近:靠近。

急问弟与娘 : 赶快问他的弟弟和母亲的情况。

贼如毛 : 贼多得像头发一样。

揭竿万行:起义的队伍成千上万。

红旗蔽白日 : 起义军挥舞着红旗,遮天蔽日。

刀戟相低昂 : 刀枪剑戟交错碰撞。

前头载妇女 : 前面载着妇女。

后头括金珰 : 后面拖着装有金银首饰的头饰。

杀人但闻声 : 只听见杀声。

三问不吾对 : 你连我三次提问都没有回答。

涕泗沾衣裳 : 泪水湿透衣服。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高启为纪念明朝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而作。方国珍原籍徽州婺源,出身贫苦,早年为海盗,后来加入方氏家族,成为方国珍手下的主要力量之一。元末,海丰、惠来等地爆发红巾军起义,方国珍率军响应,建立海上政权,并多次向朝廷提出“请降”请求,希望以海上贸易收入支持抗元事业。明洪武二年(1369年),红巾军被朱元璋击败,方国珍被俘,不久被杀。高启对此十分悲痛,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

首联:“午山一回首,百里尘茫茫。”写诗人从牛牯岭上回望午山脚下,只见一片烽火连天的战乱景象,烟尘弥漫,看不到边际。颔联:“有客从北来,相逢歧路傍。”写诗人遇到了一个从北方来的客人,两人在岔路上相遇。颈联:“牵裾引之近,急问弟与娘。”写诗人拉住客人的衣襟,急切地询问他的亲人是否安全。尾联:“急问弟与娘。客言贼如毛,揭竿万万行。红旗蔽白日,刀戟相低昂。前头载妇女,后头括金珰。杀人但闻声,乌能审其详。”写诗人追问客人的弟弟和娘的情况,客人回答说起义的叛军像头发一样多,他们举着红旗,刀剑交错,到处抢劫,只听见杀人声,却看不清具体情况。诗人感叹不已,流下了眼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