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经水沙连,暮宿大坪顶。
石级高百盘,槎枒争一梃。
直上如云梯,连步防躐等。
中绝旁忽通,俨若汲引绠。
前登膝齐腰,后顾形随影。
绝顶忽开张,桑麻近千顷。
耕凿数百家,茅舍亦修整。
有如桃花源,鸡犬得仙境;
又若榴花洞,烟霞饶佳景。
大石立其前,势如猛虎猛。
修篁四森布,巨可任舴艋。
峨峨高半天,岭上叠诸岭。
居人扳木末,云际摘山茗。
复闻大顶峰,中有蛟龙井。
其上多白云,其下产莼莛。
路绝不可攀,怅望徒引领。
何当结茅屋,长此事幽屏。
闭户有名山,愿言养心静。

【注释】

1.朝经水沙连:早晨经过水沙相连的小路。

2.暮宿大坪顶:傍晚在山顶住宿。

3.石级高百盘:石头台阶非常高,盘旋曲折如盘状。

4.槎枒争一梃:槎枒树杈相互交错形成一根长棍。

5.直上如云梯:直通云端如同登云梯。

6.连步防躐等:一步步往上走防止超越别人。

7.中绝旁忽通:中间被隔断却突然通到一边。

8.俨若汲引绠:像汲水的绳子一样直通。

9.前登膝齐腰:前面登山时膝盖与腰部平齐。

10.后顾形随影:回头看影子随着身体移动。

11.绝顶忽开张:山顶忽然开阔。

12.桑麻近千顷:桑麻作物种植面积接近千顷。

13.耕凿数百家:耕种的人家有数百家。

14.茅舍亦修整:简陋的住所也修缮整齐。

15.有如桃花源:像桃花源一样的世外桃源。

16.鸡犬得仙境;又若榴花洞,烟霞饶佳景:就像人间仙境一般美好。

17.大石立其前,势如猛虎猛:巨大的石头矗立在前方,气势如同猛虎。

18.修篁四森布:茂密的竹林四面环绕。

19.巨可任舴艋:可以任凭小船在其中穿梭。

20.峨峨高半天:高耸入天的山峦。

21.岭上叠诸岭:山脉重叠如同垒起的山岭。

22.居人扳木末:居住的人们攀着树枝采摘茶叶。

23.云际摘山茗:在云中摘取山中的嫩芽。

24.复闻大顶峰:再次听到大顶峰的传说。

25.中有蛟龙井:大顶峰下有一口传说中的龙王井。

26.其上多白云:上面覆盖着白云。

27.其下产莼莛:山下出产莼菜。

28.路绝不可攀:道路险峻无法攀登。

29.怅望徒引领:只能远远眺望。

30.何当结茅屋,长此事幽屏:何时能在此建一间茅屋,长久隐居于此。

31.闭户有名山,愿言养心静:关门隐居在有名的山中,愿言养心静。

【赏析】

《大坪顶》是一首写景诗,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描绘了大坪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怀。

全诗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首二句)描写作者登山途中所见的山水景物。“朝经水沙连”,写早晨经过水沙相连的小路进入山区的景象;“暮宿大坪顶”,写傍晚在山顶住宿的情景。

第二段(第三至六句)写登上大坪顶后的景观。“石级高百盘”,用“高百盘”形容山路陡峭曲折,极言山路之高;“槎枒争一梃”,用“槎枒树杈”来比喻山路两旁的高树,形象生动地写出山路两侧树木参天、枝繁叶茂的特点;“直上如云梯”,以“云梯”喻指高峻的山峰,生动地写出了山峰的陡峭,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

第三段(第七至十二句)描绘了大坪顶的全景。“中绝旁忽通”,用“绝顶”、“旁忽通”来形容大坪顶的地形特点;“俨若汲引绠”,“俨若”两字写出了大坪顶地势的高耸,“汲引绠”则形象地描绘出大坪顶周围峭壁陡立、山势险峻的特点;“前登膝齐腰”,用“膝齐腰”来形容爬山时的高度,突出了大坪顶的高峻;“后顾形随影”,既写出了爬山时的惊险刺激,也表现了大坪顶的险峻。

第四段(第十三至二十一句)描写了山顶的奇观异景以及作者对美景的感受。“绝顶上开张”,“开张”一词形象地描述了大坪顶的开阔视野;“桑麻近千顷”,用“桑麻”来代指大片农田,写出了山顶周边农田广袤无垠的景象;“耕凿数百家”,“耕凿”即耕作,此处借指农家乐土;“茅舍亦修整”,通过描写茅舍的整洁来衬托山上人家的生活状态;“有如桃花源”、“又若榴花洞”,分别借指陶潜的《桃花源记》和李贺的《榴花赋》,将大坪顶比作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大石立其前,势如猛虎猛”,通过“猛虎”二字,表现出大石的雄壮威武;“修篁四森布,巨可任舴艋”,通过“修篁四森布”形容竹林密集,“巨可任舴艋”则形象地描绘出竹海中小船往来穿梭的景象;“峨峨高半天,岭上叠诸岭”,通过对山峰的高度和形态的夸张描写,展现出大坪顶的雄伟壮观;“居人扳木末,云际摘山茗”,既写出了居人的活动场景,也体现了他们勤劳朴实的性格特征;“复闻大顶峰,中有蛟龙井”,“复闻”表明这是作者第二次听说大顶峰的故事,而“中有蛟龙井”则进一步增加了故事的传奇色彩。

第五段(二十一至三十三句)描写了大坪顶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感受。“其上多白云”,“其上”指的是山顶,“多白云”则表明山顶云雾缭绕、风光旖旎;“其下产莼莛”,“其下”指的是山下,“产莼菜”则表明山下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路绝不可攀”,“路绝不可攀”则形象地描绘出山路险峻难以攀登的状况,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自然美景无法企及的无奈之情;“怅望徒引领”,用“怅望”两字表达了作者因路途险峻而只能在远处仰望的无奈心情;“何当结茅屋,长此事幽屏”,用“结茅屋”来表达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含了作者对远离尘嚣、寻求心灵平静的渴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