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楼倚嵚岑,环回觉路塞。
四望穷跻攀,斗绝石痕辟。
窥天刚半线,拔地乃千尺。
鬼斧凿何年,俨有巨灵蹠。
雕鹗息羽翰,猱玃罕踪迹。
当兹敛形神,直上缓登陟。
铁縇右钩梯,手腕参足力。
左顾窅然深,澒洞曛以黑。
纳趾踵外垂,高尻面内迫。
神人御风行,中道尚栖息。
况在尘世间,宁有次仲翮。
我幸及其巅,置身高岝峉。
出险凭虚无,茫然荡心魄。

【解析】

(1)“飞楼倚嵚岑,环回觉路塞”:飞檐翘角,依偎着青峻的山峰,环绕盘旋,觉得路已走尽。

赏析:诗人由方丈右转上海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高耸立的飞檐翘角,依偎着青峻的山峰,环绕盘旋,仿佛是一条曲折蜿蜒的路。诗人在登山途中,既感叹山路之险,又欣赏沿途风光。“飞檐”“依偎”“环回”“觉路塞”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山道的险峻。

(2)“四望穷跻攀,斗绝石痕辟”:举目远眺,只见山势连绵,攀登不止;仰望天际,只见山石峥嵘,突兀挺拔。

赏析:“四望穷跻攀”,写山势之长。“斗”字写出了山巅的雄奇壮观。“石痕辟”写出了山巅的险峻。

(3)“窥天刚半线,拔地乃千尺”:仰望天空,只看见一线天光;下视地面,只见万仞高山。

赏析:“窥天”与“拔地”对比强烈。“一”和“千”都是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刚半线”与“乃千尺”,“天”与“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泰山的高大。

(4)“鬼斧凿何年,俨有巨灵蹠”: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这座山究竟是由鬼神雕琢而成还是自然形成的?它俨然有巨人踩踏而成的山崖。

赏析:诗人站在山顶上放眼望去,只觉得天地相接,云海茫茫,不知人间何处是天涯。“俨有巨灵蹠”一句中“鬼斧”“巨灵”都是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的高大。

(5)“雕鹗息羽翰,猱玃罕踪迹”:雕鸟停止飞翔,收起翅膀,猿猴停止爬行,很少见到它们的踪影。

赏析:此句运用拟人、比喻手法,把飞瀑流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气势磅礴。

(6)“当兹敛形神,直上缓登陟”:此时收敛身形,缓缓登上陡峭的山道。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7)“铁縇右钩梯,手腕参足力”:手执铁链作为扶手的梯子,手腕要承受千斤的重量。

赏析:这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的精神。

(8)“左顾窅然深,澒洞曛以黑”:向左望去深邃而幽暗,一片黑暗之中只有星星点点的光芒。

赏析:此句用“深”字形容“左顾”,以衬托出泰山之高;用“黑”字形容“澒洞”,以表现出夜幕降临时泰山的昏暗。

(9)“纳趾踵外垂,高尻面内迫”:脚跟已经触及了山脚,但臀部仍然紧贴在山上。

赏析:此句通过描写登山者的姿态,表现了泰山的巍峨雄伟。

(10)“神人御风行,中道尚栖息”:神仙们驾着风在空中飞翔,在半途却停下来栖息下来。

赏析:这句诗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神仙们的仰慕之情。

(11)“况在尘世间,宁有次仲翮”:何况在这尘世中呢,哪里有伯牙那样的大才!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不满和厌恶之情。

(12)尾联两句是全诗的总结,也是点睛之笔。诗人登上泰山顶峰后,放眼望去,只见云雾缭绕,山势如波涛起伏。这时他想起了伯牙弹奏琴曲时的情景:他坐在船头弹奏着乐曲,船随波逐流。伯牙看到船随水漂流,就知音意相投。诗人也想到自己与友人相识相爱的过程:他们两人一见如故,彼此志趣相投。然而如今两人天各一方,不能相见。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感慨万分,于是发出了人生难得知己的感慨。

【答案】

由方丈右转上海山门飞楼倚嵚岑,环回觉路塞四望穷跻攀,斗绝石痕辟窥天刚半线,拔地乃千尺鬼斧凿何年,俨有巨灵蹠雕鹗息羽翰,猱玃罕踪迹当兹敛形神,直上缓登陟铁縇右钩梯,手腕参足力左顾窅然深,澒洞曛以黑纳趾踵外垂,高尻面内迫神人御风行,中道尚栖息况在尘世间,宁有次仲翮我幸及其巅置身高岝峉出险凭虚无茫然荡心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