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令此心无所住;虽有绝顶谁能穷。

在陈彝的诗句“但令此心无所住;虽有绝顶谁能穷”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宁静的高度渴望。这句诗不仅是对心灵自由的向往,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1. 诗句释义
  • “但令此心无所住”:这表达了一个哲学概念,即只要保持一颗无牵挂的心,即使面对再高的境界,也能轻松自在地面对。这里“此心”指的是诗人的内心世界,而“无所住”则暗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束缚。
  • “虽有绝顶谁能穷”:这一句则是对前一句的补充和深化。它表明,即使是到达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如山之巅),也依然有其局限。这里的“绝顶”象征着个人能力的极限或知识的顶峰,而“能穷”则意味着即便达到了这些极限,也总有新的高峰等待去攀登。这种表达反映了诗人对知识与智慧追求永无止境的哲学认知。
  1. 译文与赏析
  • 译文:只需让这颗心无所牵挂;即使到达最高峰,又有谁能够真正达到尽头?
  •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设问的方式,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诗人以自然现象为比喻,将“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等意象巧妙地融入诗中,既形象又富有哲理。这不仅是对自我的一种期许,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探讨。
  1. 创作背景
  • 出处:《金山慈寿塔联》是明代诗人陈彝在镇江金山寺慈寿塔上题写的一副楹联。这副楹联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展示了他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 作者:陈彝,字廷枚,号竹虚,明代著名学者,他的诗作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彝的《金山慈寿塔联》不仅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赢得了后人的喜爱,也为后世提供了一种审视人生、追求精神自由的独特视角。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