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虽未上望夫台,望子情殷自可哀。
树欲静兮风不息,我郎何故不归来。

代潘妇寄夫子四首 其一

(乙丑)

妾虽未上望夫台,望子情殷自可哀。

树欲静兮风不息,我郎何故不归来。

诗句释义及译文

  • “妾虽未上望夫台”

  • “妾”:古代女子的自称。

  • “虽”:即使、虽然的意思。

  • “未上望夫台”:没有走到望夫山去。望夫台是传说中一个女子为等待丈夫而建造的山峰。这里用来形容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

  • 整句意为:尽管我没有到那个只有妻子会去的望夫山去,但我的心始终充满了对你的思念。

  • “树欲静兮风不息”

  • “树欲静”:树木都想要静止下来,不被风吹动。

  • “风不息”:风一直不停地吹。

  • 整句表达一种自然状态与内心期待相反的情况,即外在环境看似宁静,但内心却因期待某人的到来而不平静。

  • “我郎何故不归来”

  • “我郎”:我的爱人或我的丈夫。

  • “何故”:为什么,为何的意思。

  • “不归来”:没有回来。

  • 整句直译为:我的爱人,为什么还不回来?这表达了妻子对丈夫归来的迫切和担忧。

关键词注释及赏析

  • 望夫台
  • 望夫台是一个古老的故事,源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望夫石,据说是女子站在石上盼望远方的丈夫归来。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妇女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贞。在现代,望夫台也常用来比喻那些无怨无悔地坚守自己爱情的人。
  • 树欲静兮风不息
  • 此句借用了古诗《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树欲静而风不止”,意在表达一种无奈的情绪,即尽管外界环境安静美好,但内心的期盼和等待却是徒劳无功的。这种表达手法在古代诗歌中非常常见,通过对比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动荡,深刻地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 我郎何故不归来
  • 此句直接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强烈思念和期待。在这里,“何故”一词增加了句子的情感强度,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妻子的焦急和无助。同时,这也反映出古代婚姻中女性地位较低,缺乏独立性,常常依赖于丈夫的经济支持和社会认可。

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

《代潘妇寄夫子四首 其一》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具体年份不详,但其内容主要反映了清代中后期的社会现实和家庭情感。在那个时代,封建礼教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女性的地位低下,她们的婚姻多由家族安排,感情生活相对被动。这首诗通过一位妻子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展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普通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名家点评与现代解读

  • 徐搢珊:清代诗人,其作品《代潘妇寄夫子四首》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情感真挚,能够深刻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这首诗中,徐搢珊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情感丰富,引人深思。
  • 现代解读:现代社会虽然法律保障男女平等,但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依然存在一些传统的束缚和压力。这首诗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要关注和理解周围人的苦衷和需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