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插天松挂壁,竟夕风飙荡心魄。
起登绝顶看黄流,雄鸡一鸣日丸赤。
循厓谒庙叹禹功,斧凿何处施神工。
冯夷都深数十里,万丈蛟龙蟠水厎。
有时发蛰一声雷,多少凡鱼欲飞起。
渡河展拜司马坟,如我壮游曾几人。
君不见天池鲲化抟风云,浊河如带难容身。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描绘了他游览罗山时所看到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和历史的感慨。
诗的标题《题罗山人为予写昔梦图十帧 其六 龙门题壁》中的“龙门题壁”,指的是他在罗山的龙门岩壁上题写的诗句。这里的“罗山”指的是位于江西南昌附近的罗山,而“龙门题壁”则是指他在罗山的龙门岩壁上题写的诗歌。
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第一句“连山插天松挂壁,竟夕风飙荡心魄。”描绘了罗山的壮丽景色。这里,“连山”指的是连绵不断的山峰,“插天”形容山峰直插云霄,“松挂壁”则是形容松树生长在岩石上,与岩石紧密结合。这句诗通过描绘山峰、松树和岩石的景象,展现了罗山的自然之美。同时,“竟夕风飙荡心魄”则表达了诗人在观赏罗山风光时的震撼之情。
第二句“起登绝顶看黄流,雄鸡一鸣日丸赤。”描绘了诗人登上绝顶后的所见所闻。这里,“黄流”指的是黄河,“雄鸡一鸣日丸赤”则是借用了古代传说中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场景,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壮阔景象。这句诗通过描绘黄河和太阳的景象,展现了罗山的雄伟和壮观。
第三句“循厓谒庙叹禹功,斧凿何处施神工。”表达了诗人对大禹治水的赞叹。大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水英雄,他的治水功绩被后人广为传颂。这句诗通过描绘大禹治水的事迹,赞美了他的伟大成就。同时,“斧凿何处施神工”则是在感叹大禹用斧头和凿子开凿河道,创造出如此伟大的水利工程,这种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第四句“冯夷都深数十里,万丈蛟龙蟠水厎。”描绘了冯夷和蛟龙的形象。冯夷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水神,他居住在深不可测的水中。而蛟龙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奇生物,它盘踞在水底。这句诗通过描绘冯夷和蛟龙的形象,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神秘力量的敬畏之情。
第五句“有时发蛰一声雷,多少凡鱼欲飞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这里,“发蛰”指的是雷声,“蛰”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动物冬眠后苏醒。这句诗通过描述雷声和鱼儿想要飞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变化的惊奇和赞叹。
第六句“渡河展拜司马坟,如我壮游曾几人?”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曾任宰相,主编了著名的《资治通鉴》。这句诗通过描述自己向司马光的坟墓致敬的场景,表达了对这位历史名人的敬仰之情。同时,“如我壮游曾几人”则是在表达自己在壮游时期见过的人并不多,但这次的旅程却是难得的一次经历,因此更显珍贵。
最后一句“君不见天池鲲化抟风云,浊河如带难容身。”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里的“天池鲲化”指的是鲲鹏化成一只巨大的鸟(鲲),而“抟风云”则是形容鲲鹏展翅高飞,乘风破浪。这句诗通过描绘鲲鹏化成鸟后乘风高飞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飞翔的向往和追求。同时,“浊河如带难容身”则是在借鲲鹏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的遭遇,暗示了自己曾经遭遇的种种困难和挫折。
这首诗通过对罗山美景的描绘和对历史典故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诗的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