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北去山极天,千乘万骑来骈阗。
巉岩无路自终古,人力要令石戴土。
山环谷转如平野,鞅掌无时得休暇。
征夫心动马回头,遥见白云亲所舍。
循陔何日归采兰,翻累俯畜罗晨餐。
夜深去就毡帐宿,起讶琼瑶照岩谷。
雪花如掌作阳春,石隙桃林红万簇。
琳宫高下香烟生,天清地旷山空明。
黄衣之僧占名胜,白屋无地屯耕氓。
似闻北台尤斗绝,太古常留丈深雪。
我疑此处有仙真,可惜前人无辙迹。

【注释】

①五台:在今山西五台县。②长城北:长城从五台山脚下向北延伸。③千乘万骑来骈阗:形容兵马众多,车马往来如织。④终古:自古至今。⑤人力要令石戴土:人们费尽了人力,让石头上的土被风吹走。⑥征夫心动马回头:征夫因战乱而心惊意颤,马也感到害怕而回头。⑦遥见白云亲所舍:远远地看见了白云飘荡的地方,好像是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地方。⑧循陔:指沿着田埂行走。⑨翻累俯畜:反反复复地喂养。⑩罗晨餐:指早晨吃早饭时,把饭食放在笼子里喂鸟。⑪夜深去就毡帐宿:夜晚,到毡帐中去睡觉。⑫起讶琼瑶照岩谷:醒来时惊奇地看见琼瑶般的雪光映照着山谷里的景物。⑬雪花如掌作阳春:雪花像手掌一样大,好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⑭石隙桃林红万簇:岩石缝隙间桃花盛开着,红得像一丛丛的云彩。⑮琳宫:指仙界的宫殿。⑯天清地旷山空明:天空晴朗明亮,大地空旷开阔,山峰显得更加清晰明朗。⑰黄衣之僧占名胜:穿着黄色袈裟的僧人占据着名胜之地。⑱白屋无地屯耕氓:简陋的房屋中没有土地可供耕种的人们。⑲似闻北台尤斗绝:似乎能听到北台上的钟声特别悠扬。⑳太古常留丈深雪:自古以来,那里常有厚厚的积雪。㉑我疑此处有仙真:我怀疑这个地方是神仙居住的地方。㉒可惜前人无辙迹:可惜前人没有留下足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历五台山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全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首联“长城北去山极天,千乘万骑来骈阗。”描写了长城北边的五台山高耸入天,兵马来往如织的壮观景象。这里的“长城北去”指的是五台山的地理位置,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防御工事,其北段延伸到了五台山附近。这里的“山极天”、“千乘万骑来骈阗”则描绘了山势险峻、人群络绎不绝的景象。这两句诗通过对比长城与山之间的地理关系和人流状况,展现了五台山的壮丽景色和繁忙氛围,为后续的描述奠定了基调。

颔联“巉岩无路自终古,人力要令石戴土。”进一步描绘了五台山的自然景观。这里用“巉岩”来形容五台山的陡峭,而“无路自终古”则暗示了五台山的自然形态和历史变迁。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敬畏之情。同时,“人力要令石戴土”则揭示了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面对自然的挑战和努力。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又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颈联“山环谷转如平野,鞅掌无时得休暇。”继续描绘五台山的环境。这里用“山环谷转”来形容五台山的地形特点,而“如平野”则描绘了五台山东部地区广阔的平原地貌。诗人通过对这一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鞅掌无时得休暇”则揭示了人们忙碌的生活状态和对休息的渴望。这两句诗既展现了五台山的自然风光,又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尾联“征夫心动马回头,遥见白云亲所舍。”以征夫的视角描绘了五台山的人文景观。这里的“征夫心动马回头”描绘了战争时期的紧张气氛和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而“遥见白云亲所舍”则描绘了人们思念亲人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战争与和平、过去与现在,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望。

最后一联“循陔何日归采兰,翻累俯畜罗晨餐。”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独特见解。这里的“循陔”指的是沿着田埂行走,象征着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而“翻累俯畜罗晨餐”则描绘了诗人对于农耕生活的感受。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农田和山林,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同时,“罗晨餐”中的“餐”字还巧妙地运用了谐音,使得整句诗更加富有趣味和韵味。

整首诗语言优美,画面生动,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哲理意味。它不仅是一首描写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表达作者情感和思考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