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经远式文中子;好学多称卫武公。

【注释】

传:传授。式:榜样。文中子:文中子姓李名绩,字仲孙,唐代新州(今属广东)人。贞观中,为太子中舍人,后出家为僧,号“般若”。好学不倦,曾从师于王玄览,又受业于张文恭、刘元吉、赵慈照、杜正伦等人。武公:卫武公,春秋卫文公子仪之谥号,又称“卫献公”,孔子称之为“古之遗民”。这里借指卫武公的学问。

【赏析】

这是一副对联,上下句各四字,每句都是一个典故。上联“传经远式文中子”典出《晋书•束皙传》和《新唐书•文学传》,东晋时有位名叫王隐的人,他隐居在剡县山中,经常与孔安国、郑康成等学者一起讨论经义。传说有一天,王隐在山中读书,孔安国路过此地,看见王隐正在专心致志地读着什么书,就问他读的是什么书。王隐回答说自己正在学习经书,并说:“我虽然年纪尚轻,但已经能够通晓其中的道理了。”王隐又问孔安国为什么这样高兴。孔回答道:“我听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你却能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能通晓其中的道理,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啊!”王隐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将孔安国的这句话记了下来。后来,孔安国在朝廷上看到王隐的文章,赞叹道:“王隐的学识确实超过了我们这些老学者,他的学问真是远胜于我们呀!”下联“好学多称卫武公”典出《论语•子路篇》。卫国有个叫子贡的人,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善于辩论,而且喜欢学习,所以人们都称赞他是“博学之人”。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您认为我的才能怎样?”孔子回答他说:“你的才智就像水一样,可以载物也可以载人,所以你可以说是一个能载物的容器,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容器。”子贡听后非常得意,认为自己比孔子还要高明。然而,当子贡听到卫国的君主卫灵公要攻打陈国的时候,他却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这个机会。卫灵公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子贡回答说:“我是君子,不会像小人那样为了一己之私利而放弃国家的利益。”卫灵公听后十分赞赏子贡的高尚品质,称赞他是一个“好学多称卫武公”的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