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殁剩孤嫠,痛阿父忍于逝世;
临终无嘱咐,令痴儿何以承家。
【注释】
①便门:便门街,地名。这里指汉文帝的陵墓。
②嫠(lí):孤女。
③阿父:对父亲的尊称。忍于逝世:忍受不了死的痛苦。
④痴儿:愚钝的孩子。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为他的父亲白敏中的灵柩送葬回葬所做,表达了对父亲无尽的追思之情。全诗共四句二十八字,语言平易自然,感情深沉凝重。首句“垂殁剩孤嫠”,写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第二句“痛阿父忍于逝世”,写自己不能见父亲最后一面而痛苦万分;第三句“临终无嘱咐”,写自己不能为父亲送终,无法告诉父亲自己要如何承担家庭责任的无奈;末句“令痴儿何以承家”,以“痴儿”代指自己,表达出自己对父亲去世后无人能接替其职位、管理家务的担忧,以及由此产生的沉重悲哀。
诗中“垂殁剩孤嫠”,“垂殁”即垂死的情状。“剩孤嫠”是说,白发人送黑发人,只剩下一个孤儿寡妇,悲凉之景令人伤心。这一句是全诗的感情基调,抒发了作者丧父的极度哀痛。“痛阿父忍于逝世”一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矛盾。他既想见父亲最后一面,又无法做到,这种痛苦与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悲怆之感。
“临终无嘱咐”一句,诗人没有向父亲提出自己的请求。他担心自己的请求会使父亲感到为难。因此他在父亲临终前没有开口说话,只是默默地陪在旁边。这种担忧和恐惧,使得整首诗歌更加感人至深。
“令痴儿何以承家”一句,诗人以“痴儿”自喻,表达了他对父亲去世后无人能接替其职位、管理家务的忧虑。这种忧虑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整个家庭的负责。这种责任感使诗人深感自己的渺小和无助。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幅悲伤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无尽的追思之情。诗人运用简练的语言,深情地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悲痛与无奈,使得整首诗歌更加感人至深。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揭示了人们面临的困境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