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非其君不事;孟子致为臣而归。
【注释】
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因反对父王的昏庸统治出走,后饿死在首阳山。
非:不是
其君:指他的君主
致:归顺
为臣而归:做臣子却归顺了。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赏析】
本篇选自《史记·伯夷列传》,作者司马迁对伯夷与叔齐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
“对客句”即开头一句,诗人借伯夷不事其君,叔齐不事其君,表现了他们高洁的品格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非其君”、“致为臣而归”,两句是说:伯夷不愿做他那个昏庸无道的国君的臣民;叔齐也不愿做他那个昏庸无道的国君的臣民,结果只好做了他的臣民。“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后人常用的一句成语,用以形容人能坚守节操,不为权势所动。
“采薇”二句写伯夷、叔齐的高尚情操。据传,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隐居于首阳山,过著清贫的生活,采食野菜充饥。这几句是说:伯夷、叔齐虽然过着清苦的生活,但心志高洁,毫不改变。他们宁可饿死在首阳山上,也绝不做周武王手下的官。
诗中通过伯夷、叔齐的事迹,表现了他们在面临选择时的高洁品质和高尚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