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八千人,垓下一朝散。
舣舟此上流,虞兮终古怨。
谁知阅世后,威烈空山冠。
庙貌凛千秋,灵风凭两岸。
长陵土一抔,项庙江东半。
韩弓久已藏,楚歌今长叹。
乌骓亦馨香,不同炎火断。
缅想入关时,诸侯掌上玩。
鸿门公大度,鸿沟汉首叛。
本纪立当时,公论早应判。
狄相事金轮,正气亦有限。
土木施炎威,檄公何乃谩。
我舟去如风,无由一荐盥。
回首望三山,霭霭隐霄汉。
【注释】
过乌江口望见霸王山及庙:渡过长江时,看到项羽的家乡——霸王山。项王故都。
渡江八千人,垓下一朝散:渡长江时有八千人,但在垓下一夜之间就败散了,形容项羽失败之速。
舣舟此上流,虞兮终古怨:船停泊在上游时,想到虞姬的怨恨之情,一直萦绕于心。
谁知阅世后,威烈空山冠:谁知道经历这么多世事之后,项羽的威风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庙貌凛千秋,灵风凭两岸:庙堂雄伟壮观,千年犹存,而项羽的神韵却飘荡在两岸之间。
长陵土一抔,项庙江东半:东吴之地,一半土地是项羽庙。
韩弓久已藏,楚歌今长叹:楚国的歌声早已不再响起,只有叹息声回荡在耳边。
乌骓亦馨香,不同炎火断:乌骓马也留有一种香气,与熊熊烈火不同。
缅想入关时,诸侯掌上玩:回想当初入关时,天下诸侯都把目光投向你。
鸿门公大度,鸿沟汉首叛:鸿门宴上项羽慷慨大度,最终导致汉朝的灭亡。
本纪立当时,公论早应判:本纪即《史记》,记载了当年的历史,但人们的评价早就应该结束了。
狄相事金轮,正气亦有限:狄仁杰曾担任宰相,他正直无私,但也受到了权力的威胁。
土木施炎威,檄公何乃谩:用木料修建的房屋,施加了炎热的力量,但檄文中指责你为何如此荒唐。
我舟去如风,无由一荐盥:我的船就像一阵风一样离开,也没有机会为你洗一下手。
回首望三山,霭霭隐霄汉:回头望去,只见三座大山在雾气中隐约可见,如同在天上。
【赏析】
这首诗作于1925年,诗人站在渡口远眺故乡霸王山和项羽庙遗址,感慨万千。诗中既有对项羽英勇气概的赞美,又有对其失败后的悲哀,以及对历史评价的反思。全诗以渡江、庙址、项羽故都等地为背景,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忧虑。
诗的第一句“渡江八千人,垓下一朝散”,描绘了渡江时的情景。这里既表现了渡江时的气势,也暗示了项羽兵败的原因。接着,诗人写到“舣舟此上流,虞兮终古怨”,点出了项羽的妻子虞姬对项羽的怨恨之情。这两句诗不仅揭示了项羽战败后的心理状况,也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诗人通过“谁知阅世后,威烈空山冠”等句子,表达了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美和对他失败后的悲哀。这里的“威烈空山冠”形象地描绘了项羽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然而,诗人并未停留在赞美项羽的功绩上,而是通过“庙貌凛千秋,灵风凭两岸”等句子,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项羽悲剧命运的思考。
“回首望三山,霭霭隐霄汉”一句,诗人将视线拉回到现实,通过对故乡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这句也象征着诗人自己的处境和心情。整首诗以渡江、庙址、项羽故都等地为背景,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