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赤壁后,濡须亦恶战。
力争到淮南,始可固江甸。
水陆攻合肥,此口成急漩。
远江烟霭中,一望青如淀。
下有濡须水,上有濡须山。
巢湖出何处,还入窦湖间。
隔水对两军,夹水立两坞。
春水方生时,曹公去宜早。
猘子孙仲谋,以江为深沟。
濡须争战后,更到皖水头。
北望裕溪口
注释:向北远望的山口。
译文:遥望着北方的山口,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赏析:开篇即描绘了诗人对远方山口的向往之情,表达了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
东吴赤壁后,濡须亦恶战
注释:东吴,指孙权建立的吴国。赤壁,位于今湖北省赤壁市。濡须,位于长江边。恶战,指激烈的战斗。
译文:东吴的赤壁之后,濡须这个地方也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强调了东吴和濡须地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坚定决心。
力争到淮南,始可固江甸
注释:淮南,泛指淮河以北的地区。江甸,指江淮之间的地区。固,稳固。
译文:只有努力争取到了淮南地区,才能稳固住江淮之间的疆土。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统一国家、巩固边疆的渴望和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战略眼光和战略勇气的重视。
水陆攻合肥,此口成急漩
注释:水陆,指水上和陆地。攻,攻占。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此口,指这个水陆要冲之地。急漩,形容水流湍急。
译文:利用水路和陆地同时攻打合肥,这个要冲之地将成为水流湍急之处。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战争画面,展现了诗人对于战争策略的精准把握和对于战术运用的熟练技巧。同时,也反映了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远江烟霭中,一望青如淀
注释:远江,指远离的江河。烟霭,指烟雾弥漫的景象。青如淀,形容水面颜色碧绿如同翡翠般美丽。
译文:在远处的江面上,烟雾弥漫的景象中隐约可见一片碧绿如翡翠般的湖泊。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诗人以“烟霭”为背景,用“青如淀”来形容湖水的颜色,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又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下有濡须水,上有濡须山
注释:濡须水,指濡须河(今安徽境内的大通河)。濡须山,指濡须岛(今属安徽)。
译文:下方是濡须河水,上方则是濡须山脉。
赏析:这句诗简洁明了地描绘了濡须地区的自然景观,体现了诗人对这一地区山水的深厚感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创作过程中对于细节的关注和用心。
巢湖出何处,还入窦湖间
注释:巢湖,指巢湖(今安徽省巢湖市)。窦湖,指大洪河下游的一个湖泊。
译文:巢湖是从哪里流出的?它又会流回何处呢?最后汇入窦湖之间。
赏析:这句诗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它不仅揭示了巢湖与周边湖泊的关系,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循环往复和生生不息。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隔水对两军,夹水立两坞
注释:隔着水对岸的是两支军队,他们背靠着水建立了两座山坞。
译文:隔着水对岸的是两支军队,他们背靠着水建立了两座山坞。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紧张而有序的战斗氛围。诗人巧妙地运用“隔水”、“对垒”等词语,使得场景更加生动而富有动感。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创作过程中对于细节的把控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春水方生时,曹公去宜早
注释:曹公,指曹操。去,离开。
译文:春天的时候,河水正在上涨,这时候曹操应该尽早离开这里才安全。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河水上涨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于曹操安危的关切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