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人,皆向长安走。
芦沟桥上往复来,便折桥头一枝柳。
芦沟桥柳年年秃,折尽柔条剩枯木。
幽燕客罢客大梁,杨柳作絮飞何忙。
莫作道旁枝莫作,道旁客道旁枝手易,折道旁客头易白。
【注】芦沟桥:位于今河北北京丰台区西南,是连接北京南站和西站的一座铁路桥。金文学至大梁:指送别金文学去开封府任职。
译文:
东西南北的人都往长安赶去,
在芦沟桥来回行走,便折了桥头的杨柳。
芦沟桥的柳树每年都要掉光枝条,只剩下枯木。
幽燕地区的客人都去开封府,
杨柳絮飞个不停,忙得不亦乐乎。
不要做路边的树,也不要做道旁的树,
因为做道旁的树容易被人折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的情景,通过送别金文学到大梁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奈和不舍。同时,也通过对桥头杨柳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
诗的前两句“东西南北人,皆向长安走”,描述了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京城长安的情景。这里的“长安”指的是当时的首都,代表着繁华和权力的中心。而“东西南北人”则强调了人们的多样性和流动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接下来的两句“芦沟桥上往复来,便折桥头一枝柳”,则描绘了人们在桥上来回走动的场景。这里的“芦沟桥”是北京丰台区的一座著名桥梁,也是古代交通的重要枢纽。而“往复来”则暗示了人们忙碌而又匆匆的生活状态。当人们来到桥头时,便会不由自主地折下桥边的柳枝作为礼物或纪念物。这一举动虽然看似随意,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和寄托。
最后两句“芦沟桥柳年年秃,折尽柔条剩枯木”,“幽燕客罢客大梁,杨柳作絮飞何忙。”则是进一步描绘了桥头柳树的衰老与变迁。这里的“芦沟桥柳”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变得干枯脆弱。而“杨柳作絮飞何忙”则形象地描绘了柳絮飞舞的景象,似乎在为离别的人们送上祝福和安慰。然而,这些美好的画面背后,却是人们对离别的深深感慨和无奈之情。
整首诗通过送别的情景和对桥头柳树的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个人的情感体验。它既反映了人们对于离别的恐惧和不安,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期盼。因此,这首诗不仅是一首送别之作,更是一首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体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