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不相远,十屋间一坟。
街衢与丘陇,畛域无由分。
连庐爨烟稀,磷火飞出门。
客行阻风潮,系艇枯树根。
牛亭月白时,鬼语时时闻。
【注释】
吴淞江道中杂诗:作者于唐天宝十三年(754)由长安赴洛阳,途经松江时所作。生死不相远,十屋间一坟:指坟墓多如蝼蚁。生者与死者之间,本无所谓远近之别。
街衢与丘陇(lǒng),畛域无由分:街衢,指城市街道;丘垄(lǒng),指墓地。
连庐爨烟稀,磷火飞出门:“连庐”即连茅草的房屋。爨(cuàn),炊烟。磷火飞出门,形容鬼火四处飘荡。
客行阻风潮,系艇枯树根:客旅在外遇阻风潮,不得不将船系在干枯的树枝上。
牛亭月白时,鬼语时时闻:牛亭,地名,位于松江口。月白时,指夜晚月亮明亮的时候。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旅途之中,偶遇阴森恐怖的景象而产生的联想和感慨。
首句“生死不相远”,表明了作者面对现实,对死亡的态度。接着两句写坟墓之多,说明人们对于死亡的漠视。第三联写人鬼之间的界限,无人能够明确划分。第四联写行人受阻于风浪之中,只得将自己的船系在枯树上。第五联写夜晚,月光下听到鬼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整首诗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对生死、命运等哲学问题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