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途四出,一水流百曲。
山奇方碍帽,水冷复紫足。
途危舆转稳,空处交竹木。
前行皆俯视,一线入山腹。
茅檐无冬春,蒙蒙土花绿。
花苗迎使节,半岭注红烛。
十里戍鼓鸣,芦笙响空谷。
将至都匀道中
一山途四出,一水流百曲。
山奇方碍帽,水冷复紫足。
途危舆转稳,空处交竹木。
前行皆俯视,一线入山腹。
译文:
一路上,山峦纵横交错,溪流弯弯曲曲;
山峰奇特而高大,遮挡了我的头和帽;
溪水寒冷刺骨,脚掌被冻得发紫;
道路险峻,但车子行驶得很平稳,
只有空阔的地方才能看到茂密的竹林和树木;
前面的道路都低垂着头,俯瞰着前方,仿佛一条线深入了山的腹部;
茅草房顶没有春夏秋冬的变化,只有蒙蒙细雨中土花显得格外鲜绿;
迎亲的队伍中有花苗使者,半山坡上燃起了红色的烛光;
远处传来十里长的战鼓声,芦笙在山谷里回荡。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在前往都匀的路上所看到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首联“一山途四出,一水流百曲”写出了山与水的形态,山形各异,水道曲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颔联“山奇方碍帽,水冷复紫足”则进一步描绘了山的奇特和水的美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颈联“途危舆转稳,空处交竹木”表现了道路的危险和美丽,以及诗人在险峻的道路上的镇定自若。尾联“前行皆俯视,一线入山腹”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前方的景象,仿佛一根线深深地进入山腹之中,让人感到深深的震撼。整首诗语言生动,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