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厓及西厓,深巷密无缝。
厓穷山寺突,补此密林空。
行人下冈脊,骑劣急施鞚。
石罅三百家,随波绿疑动。
冥蒙远天外,飞鸟忽相送。
宿雨时一零,檐间杏花重。
却盖一层云,山房尚春梦。
中火塘西入山
中火,中间的火塘。中火是村寨或居处中间的位置;西入山,指向西边进入深山。
译文:中间的火塘位于村子的中央位置,向西进入山林。
注释:中火,中间的火塘;西入山,指向西边进入深山;中火,指居处;西入山,指进入山林。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山村图,中间的火塘位于村子的中心,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树木和郁郁葱葱的植被。而西面的山林则更为幽静深邃。诗人通过描绘这种宁静美丽的山村图景,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东厓及西厓,深巷密无缝。
东崖、西崖,指村落的两边。深巷、密无缝,形容小巷子很深,没有缝隙。
译文:东边的山崖和西边的山崖,深深的巷子里没有裂缝。
注释:东崖、西崖,指村落的两边;深巷,形容巷子很深;密无缝,形容巷子没有裂缝。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村落周边的自然风光。东边的山崖和西边的山崖构成了村落的天然屏障,而深巷则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诗人通过描绘这一自然景观,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崖穷山寺突,补此密林空。
崖穷,指山崖尽头的地方;山寺,指山中的寺庙;补此,指弥补这个空缺;密林,指密集的树林;空,指空荡荡。
译文:山崖尽头的地方有座山寺突兀而出,弥补了这个密集树林中的空荡之处。
注释:崖穷,山崖尽头的地方;山寺,指山中的寺庙;补此,指弥补这个空缺;密林,指密集的树林;空,指空荡荡。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村落周边的自然景观。山崖尽头的地方有座山寺突兀而出,与周围的密集树林形成了鲜明对比。诗人通过描绘这一自然景观,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行人下冈脊,骑劣急施鞚。
行人,指行走的人;下冈脊,指下山走小路或过山脊;骑劣,形容骑行能力差;急施鞚,指急忙拉紧马缰绳。
译文:行走的人下山走小路或过山脊,骑着一匹劣等的马,急忙拉紧马缰绳。
注释:行人,指行走的人;下冈脊,指下山走小路或过山脊;骑劣,形容骑行能力差;急施鞚,指急忙拉紧马缰绳。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行人下山时的情景。行人下山走小路或过山脊时,需要骑上劣等的马并迅速拉紧马缰绳。这种场景既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石罅三百家,随波绿疑动。
石罅,指石头间的缝隙;三百家,形容村庄规模;随波绿疑动,指随着水波轻轻摇曳如同绿色的波浪在波动。
译文:石缝间有三百户人家,随着水波轻轻摇曳如同绿色的波浪在波动。
注释:石罅,指石头间的缝隙;三百家,形容村庄规模;随波绿疑动,指随着水波轻轻摇曳如同绿色的波浪在波动。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村庄周围的自然景象。石缝间有三百户人家,随着水波轻轻摇曳如同绿色的波浪在波动。这种场景既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冥蒙远天外,飞鸟忽相送。
冥蒙,指朦胧模糊;远天外,指远处的天空;飞鸟,指飞翔的鸟儿。
译文:朦胧模糊地看见远处天空之外,忽然有飞鸟在空中相送。
注释:冥蒙,指朦胧模糊;远天外,指远处的天空;飞鸟,指飞翔的鸟儿。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自然风光。朦胧模糊地看见远处天空之外的景象,忽然有飞鸟在空中相送。这种场景既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宿雨时一零,檐间杏花重。
宿雨,指昨夜的雨水;一零,指滴落声;檐间,指房檐之间;杏花,指杏树的花。
译文:昨夜的雨水刚刚停歇,房檐之间的杏花显得格外鲜艳。
注释:宿雨,指昨夜的雨水;一零,指滴落声;檐间,指房檐之间;杏花,指杏树的花。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自然风光。昨夜的雨水刚刚停歇,房檐之间的杏花显得格外鲜艳。这种场景既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却盖一层云,山房尚春梦。
却盖,指盖顶;一层云,指覆盖在山顶上的云雾;山房,指山间的房屋;尚春梦,指仍在梦中。
译文:盖上一层云,还在做着春天的美梦。
注释:却盖,指盖顶;一层云,指覆盖在山顶上的云雾;山房,指山间的房屋;尚春梦,指仍在梦中。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自然风光。盖顶覆盖在山顶上的云雾,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而山间的房屋仍沉浸在美好的梦境之中。这种场景既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