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丁愁上山,我意怯下岭。
步放不得停,颠危出俄顷。
白云英英铺岭平,谁识左右山崎嵚。
行人欲前飞鸟停,劝客暂憩山前亭。
一坡棱棱注千尺,直下途危况深黑。
始知身世总若浮,瞥若鸿毛轻一掷。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天宝三年(743年)创作的。诗的开头两句写自己对山的畏惧。接着四句,描写自己下山时的情景,用“颠危出俄顷”来形容山路险峻,让人心惊胆战。接着四句写山中景色,白云缭绕,山峦起伏,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最后四句写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认为人生就像鸿毛一样轻,随时都可能被风吹走。

译文:
下山至大栗塘
舆丁愁上山,我意怯下岭。
步放不得停,颠危出俄顷。
白云英英铺岭平,谁识左右山崎嵚。
行人欲前飞鸟停,劝客暂憩山前亭。
一坡棱棱注千尺,直下途危况深黑。
始知身世总若浮,瞥若鸿毛轻一掷。
赏析:
此诗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了一次从山顶到山下的旅行。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哲理意味。

首联“舆丁愁上山,我意怯下岭。”描绘了作者对上山的担忧和对下山的恐惧。这里的“愁”和“怯”都表达了作者对未知的恐惧和不安。

颔联“步放不得停,颠危出俄顷。”进一步描述了作者在山中的行走。这里的“颠危”形容山路的险恶,让人心神不宁。而“出俄顷”则强调了这种危险的持续时间之长。

颈联“白云英英铺岭平,谁识左右山崎嵚。”则描绘了山中的景色。白云缭绕,山峦起伏,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这里的“英英”和“崎嵚”都是形容词,用来形容景物的特点。

尾联“始知身世总若浮,瞥若鸿毛轻一掷。”则是对人生的感慨。这里,作者将自己的人生比作飘渺的鸿毛,随时都有可能被人风吹走。这是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通过对山路和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思考。它既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又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这是一首富有哲理性的山水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