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廛无隙地,覆屋不获仰。
俯行一里始出坊,欲曙未曙星犹光。
溪深谷陡杳难辨,扑面祇觉林苍苍。
前旌半日途疑失,数骑惊看隔山出。
人行贴树马逼厓,上下朱缨红夺橘。
看山一路不觉疲,吐纳云气忘朝饥。
峰奇正惹人回顾,急溜偏从马头注。
【注释】
自芷江县:从芷江县开始;晓行:早晨出行。沅州:今湖南黔阳县,唐属黔中道,治所在今怀化市芷江县。出西门:走出沅州的城西门。颇苦历、永巷:十分辛苦地穿过了长长的巷子。坊廛:市集,店铺。无隙地,没有空地。覆屋不获仰:房屋高得连头都抬不起来。俯行:俯视着走。一里始出坊:走了一里才能走出长巷。欲曙未曙星犹光:快要天亮时,天还没有亮,只有星星发着光。溪深谷陡杳难辨:溪水深处,山谷陡峭,看不清楚。扑面祇觉林苍苍:迎面只感到树木茂密苍翠。前旌半日途疑失:前面扬起的旌旗半天才看到。数骑惊看隔山出:几匹马在山上奔跑,惊动了人,才发现它们出现在山背后。人行贴树马逼厓:行人紧贴着树根,马匹逼近山崖。上下朱缨红夺橘:马儿头上的红缨和橘子一样红。
看山一路不觉疲:一路观赏山景,不知不觉已到目的地。吐纳云气忘朝饥:吐出胸中的云雾,忘却了饥饿感。峰奇正惹人回顾:山峰奇特,令人不禁回望着它。急溜偏从马头注:急流从马蹄旁倾泻而下。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描写诗人由沅州出西门后,经过一段漫长的山路,到达目的地时的所见所感。全诗以“看山”为主线,将沿途山水景色一一展现,并穿插写旅途中的见闻感受,表现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及旅途的愉快心情。
首联“自芷江县晓行沅州出西门颇苦历永巷”,开篇就点明时间地点:“自芷江县晓行”表明是清晨出发,“沅州”即今湖南黔阳县,为唐属黔中道之地,治所在今怀化市芷江县。“出西门”说明出了城,“颇有苦历”、“颇苦”,可见其路途的遥远与艰难。“永巷”二字,既形容道路漫长曲折,又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惆怅。
颔联“坊廛无隙地,覆屋不获仰”。“坊廛”即集市,这里指代城市;“隙地”意指空地,此处应指道路的狭窄;“覆屋”指高耸入云的建筑物;“不获仰”则是指仰望不到,形象地描绘了山路的高峻。
颈联“俯行一里始出坊,欲曙未曙星犹光”。“俯行”指低头前行;“一里始出坊”说明走了一里路才走出长巷;“欲曙”即天快亮的时候,“未曙”即黎明时分;“星犹光”则是说天色微明,星光还隐约可见。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来表现山路上行走的艰辛。
尾联“溪深谷陡杳难辨,扑面祇觉林苍苍”。“溪深”说明水流湍急,“谷陡”则指地势险峻;“杳难辨”意味着视线受阻,难以辨认;“扑面祇觉林苍苍”则是说眼前只有茫茫林海,一片苍翠。这一句表达了诗人被山林美景所吸引,陶醉其中的感觉。
最后两句“前旌半日途疑失,数骑惊看隔山出”和“人行贴树马逼厓,上下朱缨红夺橘”,都是描述旅途中的情景。诗人骑着马,走在山路上,忽然看到前方扬起的旌旗,半天后才看到,这让他以为迷失了方向;而当他发现原来是有人在山间疾驰时,不禁惊讶不已。此外,还有“人行贴树马逼涯,上下朱缨红夺橘”之句,描述了骑马人在山崖边的惊险场景以及他们身上红色装饰品的鲜艳色彩。这些细节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情与所见景象。
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比喻,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形象。同时,它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和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