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一驿楼,三里一堡房。
涂皆列五轨,杨柳疏成行。
持较江以南,地力殊太荒。
行者色苦饥,居者无馀粮。
冈原何高低,土脉郁不扬。
洺水既巳微,滏流庶汤汤。
欲著水利书,俾引清浊漳。
越俎倘代谋,何人宦兹方。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天,由东都洛阳出发,经河南、河北,一路西行,到达了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的途中写的。
注释:
- 十里一驿楼:每走十里路就有一个驿站或客舍。
- 三里一堡房:每走三里就有一座堡垒或房屋。
- 涂皆列五轨:道路两边排列着五条轨道,即铁路。
- 杨柳疏成行:路上的杨柳稀疏地排成行。
- 持较江以南:与长江以南地区相比较。
- 地力殊太荒:这里的土地十分贫瘠。
- 行者色苦饥,居者无馀粮:旅途中的行人面色愁苦,居住的人没有多余的粮食。
- 冈原何高低,土脉郁不扬:山冈平原高低不平,土壤中水分不充沛,不能很好地生长树木。
- 洺水既巳微,滏流庶汤汤:洺水已经变得很细弱,而其他河流仍然汹涌澎湃。
- 欲著水利书,俾引清浊漳:想要写一部关于水利的书,以引导黄河的水流向清漳河分流。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对从洛阳到磁州道中所见所感的记录,通过描绘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疾苦。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如将道路旁的树木比作“杨柳”,将人们的脸色比作“行者色苦饥”,以及“岗原”和“土脉”等意象的使用,都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状况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人民生活困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正是杜甫诗歌的核心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