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梢生层云,马尾摇晴晖。
却行数里即天上,侧帽忽碍星芒归。
云外一株树,我疑是落棠,不然何以夸父掷杖来兹方。
石林何周遭,复疑天尽处,不然何以竖亥逡巡欲回步。
地高于天石压云,北斗背上生崚峋。
几回洗眼望来路,祇觉黄气一缕从东奔。
汉家西南羌,元人鄂端尾,去此不知凡有几。
一条天路虽分明,历万万古无人经。
饮源三日马亦灵,五色石上飞而行。
天河转近沧溟远,三面银光截云断。
行经万里无一人,立久气如春日暖。
乃知山经水注皆放哉,眼底甫觅真源回。
道逢青鸟亦不讶,见惯捧日黄人来。
君不见相公奉命安河流,怒涛如雷喧七州。
此时那识凿空使,藐尔巳据天西头。
一寻其源一疏委,同日奏功天子喜。
云梯关北望板桐,只隔地中三万里。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梦龄,他是明代诗人。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看到的风景,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鞭梢生层云,马尾摇晴晖。
这句话描述了诗人和他的坐骑在旅行中的场景。鞭梢(鞭子的末端)生出层层云彩,马尾摇动着阳光照耀的光辉。这里的“层云”可能是指天空中的云层,而“晴晖”则是指晴朗的阳光。
却行数里即天上,侧帽忽碍星芒归。
这句话描绘了诗人在旅行中遇到的壮丽景色。他走在山路上,只走了几里路,就仿佛置身于天上一样。他突然放下帽子,挡住星光,准备回家。这里的“天上”可能是指高高的山峰或者是其他高处,而“侧帽”可能是指他为了遮挡星光而歪戴帽子的动作。
云外一株树,我疑是落棠,不然何以夸父掷杖来兹方。
这句话描述了诗人在旅行中看到的一棵奇特的树木。它位于云雾之外,看起来像是一棵落在地上的棠梨树。如果不是因为夸父的故事,谁能相信这棵树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呢?这句诗通过夸张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这棵奇特树木的惊叹。
石林何周遭,复疑天尽处,不然何以竖亥逡巡欲回步。
这句话描述了诗人在旅行中看到的一片石林。它四周环绕,让人怀疑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如果不是因为传说中的竖亥的故事,谁能想象这石林竟然会让人想要退回去呢?这句诗通过神话传说,增加了对自然景观的神秘感。
地高于天石压云,北斗背上生崚嶒。
这句话描述了诗人在旅行中看到的一座高山。它的地势高于天空,石头压住了云层,使得北斗七星显得更为峻峭。这句诗通过对地形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几回洗眼望来路,祇觉黄气一缕从东奔。
这句话描述了诗人在旅行中的心情变化。他多次回头望向来时的路,只感觉到一股黄色的气息从东方快速地飘过来。这句诗通过描写气味,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汉家西南羌,元人鄂端尾,去此不知凡有几。
这句话描述了诗人在旅行中遇到的不同民族。他遇到了汉家的西南羌,以及元人的鄂端尾,但他对这些民族并不了解,不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少。这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一条天路虽分明,历万古无人经。
这句话描述了诗人在旅行中遇到的一条通往天边的路。虽然这条路清晰可见,但却历经万古无人经过。这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和寂寞的感受。
饮源三日马亦灵,五色石上飞而行。
这句话描述了诗人在旅行中的经历。他喝了一口河水后,马匹也变得精神起来,在五色石上奔跑。这句诗通过细节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力。
天河转近沧溟远,三面银光截云断。
这句话描述了诗人在旅行中看到的天河的景象。它转近了沧溟,但仍然遥远,三面被银光所截断。这句诗通过对景象的描述,展现了天河的壮观和美丽。
行经万里无一人,立久气如春日暖。
这句话描述了诗人在长途旅行中的感受。他走了万里路却没有一个人陪伴在身边,站立久了会感到春天般的温暖。这句诗通过对比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和寂寞的感慨。
乃知山经水注皆放哉,眼底甫觅真源回。
这句话总结了诗人的感悟。他终于明白了山经水注都是如此宽广和自由,而他在寻找真正源头的道路上也有所收获。这句诗通过总结和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理解。
道逢青鸟亦不讶,见惯捧日黄人来。
这句话描述了诗人在路上遇到青鸟的经历。他不感到惊讶,因为这些青鸟总是伴随着太阳升起。这句诗通过描写青鸟的行为,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生物的喜爱和欣赏。
君不见相公奉命安河流,怒涛如雷喧七州。
这句话提到了历史上的水利工程。诗人感叹现在的河道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怒涛如雷的洪峰,声势浩大地喧响在七州的土地上。这句诗通过对比和感叹,展现了对历史河流变迁的感慨。
此时那识凿空使,藐尔巳据天西头。
这句话提到了历史上的水利工程。诗人感叹现在的人已经不再了解凿空之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曾经的工程者占据了天边之地。这句诗通过对比和感叹,展现了对历史水利工程的惋惜和无奈。
一寻其源一疏委,同日奏功天子喜。
这句话提到了历史上的水利工程。诗人表示自己一直在追寻这些工程的起源和结果,而那些曾经的工程者也在同一天向天子报告了他们的功绩。这句诗通过对比和感叹,展现了对历史水利工程的贡献和荣耀的赞赏。
云梯关北望板桐,只隔地中三万里。
这句话描述了诗人站在云梯关北望板桐的情景。他只能隔着地面看到远处的板桐山,距离大约有三万里之遥。这句诗通过描写距离,传达了诗人对远方山水的向往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