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行半日城皆陡,槲叶随风出林走。
桑干河北饮马时,却望树色还参差。
平沙茫茫埋马膝,复有一山当路出。
远寻千级到寺巅,寺外城堞皆冲天。
红林萧疏日光薄,破楼无钟殿扉落。
庭隅堆草湿一边,夜半或有山魈眠。
归途游石镜山作
马行半日城皆陡,槲叶随风出林走。
桑干河北饮马时,却望树色还参差。
平沙茫茫埋马膝,复有一山当路出。
远寻千级到寺巅,寺外城堞皆冲天。
红林萧疏日光薄,破楼无钟殿扉落。
庭隅堆草湿一边,夜半或有山魈眠。
译文:
骑马走了半天,城池都显得陡峭险峻,
槲树叶随风飘出树林。
在桑干河的河北岸饮水的时候,
回头望去那树影参差不齐。
平原上沙丘广阔,马儿的膝盖都被掩埋了,
还有一座山峰从路的一旁凸出来。
远处寻找着上千的阶梯,才来到寺的山顶,
寺门外的烽火台全都冲天而起。
红色的树林疏落,阳光很薄,
破旧的楼阁没有钟声,殿门已经关闭。
院子角落堆积着草,一片潮湿,
深夜或许有山鬼在那里睡觉。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了石镜山上的景色。
首两句写登山之难:“马行半日城皆陡,槲叶随风出林走。”意思是说,骑马走了半天,城池都显得陡峭险峻,槲树叶随风飘出树林。这里用“马行半日”突出了山路的崎岖,用“城皆陡”强调了山路的陡峭。接着又写到了沿途的景致:“桑干河北饮马时,却望树色还参差。”意思是说,在桑干河边饮水的时候,回头望去那树影参差不齐。这里既写出了山势的起伏,也写出了沿途景色的优美。后两联则写到了山顶上的景物:“平沙茫茫埋马膝,复有一山当路出。”意思是说,平原上沙丘广阔,马儿的膝盖都被掩埋了,还有一座山峰从路的一旁凸出来。这两联既写出了山势的雄伟,又写出了路途的曲折。最后两句则是写到了寺庙:“远寻千级到寺巅,寺外城堞皆冲天。”意思是说,远方寻找着上千的阶梯,才来到寺的山顶,寺门外的烽火台全都冲天而起。这里的“千级”,是夸张的说法,实际上并不是真的要走上千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顶。而寺外的烽火台之所以“冲天”起来,则是因为作者登上了山顶之后,放眼远望,看到了山外的风景。这一句既是对前面的描写作了收束,也是对全篇的总结。全篇以简练的笔法,描绘出了石镜山的景色,读来清新可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