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山反,张公知。
朱泚逆,姜公知。
乌乎宰相有真识,两朝天子转溺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意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读懂原诗内容的基础上,能准确概括其内容、主题、情感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本首诗是一首讽刺诗,全诗以“禄山反”开头,点明叛乱者是安禄山,紧接着用“张公知”和“姜公知”来讽刺唐玄宗和代宗对安史叛乱的纵容,最后一句“两朝天子转溺惑”,揭露了唐肃宗李亨昏庸无能,不能正确处理国事,致使叛乱不断。这首诗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借历史上的人物,来讽刺当世的君王。因此鉴赏时需要抓住诗中的关键句来分析,如“宰相有真识”,“天子转溺惑”,这两句是关键句,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所讽刺的对象是谁。
参考答案:
“禄山反”,指安禄山起兵反唐;“张公知”“姜公知”,借喻当时的唐玄宗和代宗。这里用两个历史典故(前秦符坚曾派王猛任丞相,但苻坚却听信谗言,最终败亡;后梁太祖朱温曾任宰相,但听信谗言,结果被宦官所杀),讽刺唐玄宗、代宗对安史叛乱的纵容。“乌乎宰相有真识”,感叹朝廷中缺乏真正识大体的人。“两朝天子转溺惑”,说唐玄宗、代宗都因听信奸臣之言而误国。“乌乎”为疑问助词,表示感叹语气。
译文:
安禄山造反了,这是张公知道的。
安禄山造反了,这是姜公(指姜皎)知道的。
唉呀,为什么朝廷的官员没有真正的见识呢?两朝的君主都因为听信奸臣的话而误国啊。
赏析:
《禄山》一诗,从诗的结构上看,可分为三层意思:
第一层:“禄山反”三句。写唐玄宗听信奸人挑拨,导致安禄山叛乱。
第二层:“张公知”三句。写代宗听信宦官的挑拨,导致安禄山之乱。
第三层:“乌乎”二句。写当时朝廷大臣都没有识破奸人的用心,致使两朝君主都被蒙蔽,误国不治。
诗人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借唐代安史之乱的历史事件,讽刺了当时昏庸无知的唐肃宗。同时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