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寒食住三州,一样摊书据案头。
春半雨多频腊屐,蛮中花好不登楼。
扃门莺燕时来觑,出谷烽烟昨巳收。
却笑青衿未知事,漫思投笔佐军筹。
诗句解释与赏析
- “三年寒食住三州,一样摊书据案头。”
- “寒食”指清明节前的传统习俗,人们扫墓、祭祀。
- “三州”可能指的是作者所在的地理位置或历史上的某个地区。
- “摊书”、“据案头”表明了作者在清明时节仍然埋首于书籍之中,沉浸在学问中。这里的“案头”是古代读书人用来放书的地方。
- “春半雨多频腊屐,蛮中花好不登楼。”
- “春半”指的是春天的中旬,即清明前后。
- “雨多”和“频繁”说明这段时间雨水较多,可能影响出行。
- “腊屐”是一种用干草制成的鞋底,适用于潮湿环境,可能是由于雨季而穿着。
- “蛮中花好”指的是作者所在地区的花朵盛开,非常美丽。
- “不登楼”表示作者因不便外出而留在室内观赏窗外的花景。
- “扃门莺燕时来觑,出谷烽烟昨巳收。”
- “扃门”意味着关闭大门,可能因为外面的环境和声音干扰到学习。
- “莺燕”是常见的春季鸟类,它们时常飞临门前。
- “觑”在这里是观察的意思。
- “出谷烽烟昨巳收”中的“出谷”可能指的是从山林中走出,回到城市。“烽烟”通常指的是战争的信号,这里可能是指战乱结束或者战事平息。
- 结合上下文,这句话表达了战争结束后的平静景象,外面的鸟鸣也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不再受到战火的影响。
- “却笑青衿未知事,漫思投笔佐军筹。”
- “青衿”是古代学子的装束,此处指代年轻的学者或学生。
- “不知事”可能指的是年轻学生对世事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 “投笔”在古代文化中,文人常常以文为生,而“投笔”则意味着放弃仕途,转而从事文学创作,这里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学术追求的态度。
- “佐军筹”意味着参与军事决策或策略的制定,显示了作者愿意为国家的安危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这首《清明》诗通过描绘清明节日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展示了作者对学问的坚持、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