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沿江转,随帆到郭门。
灯明小河集,县古大堤村。
欲饮宜城酒,偏贻京口尊。
壁间诗句在,三复忆狂孙。

【注释】

1.宜城:地名,今湖北宜都。

2.郭门:指城门。

3.小河集:地名,在今江苏扬州附近。

4.大堤村:古村落名。

5.京口:地名,在今江苏镇江附近。

6.狂孙:即苏轼。苏轼曾自号东坡居士、东坡生、东坡翁等,又自称为“老苏”。苏轼的诗多以豪放著称,但也有一些写景抒情之作,其诗风也和其人一样,豪放中有婉约,直率中有含蓄,不拘一格。此首诗是诗人游览宜城时的即兴之作,抒发了他与友人相聚时的愉快心情。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者任徐州太守时。诗人在赴任途中游览了宜城的风光,写下了这首诗。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用典贴切,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开头两句:“一路沿江转,随帆到郭门。”意思是说,我沿着长江一路游览,随着帆船驶到了宜城的郭门之外。这里,诗人把沿途所见之景,概括为“一路沿江转”,既表现了旅途的劳顿,也写出了宜城水道纵横的特点。接着,“灯明小河集,县古大堤村。”这两句进一步描绘出沿途景色。“小河集”点出是宜城镇,说明是夜行;“灯火通明”表明是节日或市集。“大堤村”则写出村落的古老和宁静。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欲饮宜城酒,偏贻京口尊。”“宜城酒”即宜城所产的美酒,“京口尊”即镇江出产的玉杯。这里,诗人不仅写了自己想要喝上一杯宜城的美酒,而且还偏给朋友留下了一只玉杯,足见情谊深厚。“壁间诗句在,三复忆狂孙。”“狂孙”即苏轼的字。这里的意思是说,在墙上还留有他当年写的诗句,让我反复吟诵,回忆起他的狂放不羁的风采。

此诗通过记叙自己在游宜城县时的情景以及饮酒赋诗之事,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自己的豪情逸致,表达了诗人对宜城山水之美和友人之交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北宋时代文人士大夫的游历活动和生活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