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池距台庄,三百六十里。
七日行始达,水顺风逆耳。
厄运老未终,扁舟复落此。
橹声晨到枕,舟子报风止。
小儿前致问,厄非自今始。
古人处逆中,必有安常理。
教之识忍字,忍过事堪喜。
【注释】
六月十一日过台儿庄 —— 这是一首登程诗。台儿庄位于今山东省滕县西南,是明初为防御倭寇而修筑的一座城池。此诗作于诗人过台儿庄时。
南池距台庄,三百六十里 —— 南池:即南塘,在今江苏省无锡市东南。台儿庄:在今山东省枣庄市西南。
七日行始达 —— 行:走,指乘船。达:到达。
水顺风逆耳 —— 水:指运河水流。顺:顺流而下,指逆流而上。耳:耳语。
厄运老未终,扁舟复落此 —— 厄运:指战争,这里指战争带来的灾难。扁舟:小船,泛指航船。复:又。
橹声晨到枕 —— 橹声:船桨划动的声音。晨到枕:早上就传到枕头边,形容声音特别响。
舟子报风止 —— 舟子:船夫。报:报告。风止:风停了。
小儿前致问,厄非自今始 —— 致问:问候。自今始:从现在开始。
古人处逆中,必有安常理 —— 处逆中:处于逆境之中。安常理:安于常情,指能处逆境而不惊。
教之识忍字,忍过事堪喜 —— 教之:教导他。识忍:知道忍。忍过:忍耐过去。堪喜:值得高兴。
【赏析】
这是一首登程诗。作者在过台儿庄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台儿庄,位于今山东省枣庄市西南,是明朝初期为防备倭寇入侵而修筑的一座城池。作者在这首诗中,以亲身经历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于逆境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态度,以及面对逆境时所应持有的心态。
“南池距台镇,三百六十里。”南池,指的是南塘,位于今天的江苏省无锡市东南。台儿庄,则位于现在的山东省枣庄市西南。这首诗写的是在诗人乘坐船只经过南塘、到达台儿庄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情。首句直接点明了地点和距离。
“七日行始达,水顺风逆耳。”第七天的时候,诗人终于抵达了目的地。这里的“水”,指的是运河水流;“风”则是指船上的风向。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旅途的期待和喜悦,同时也描绘出了当时航行的情况。
“厄运老未终,扁舟复落此。”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带来的灾难的看法。他认为,尽管面临困境,但只要我们能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
“橹声晨到枕,舟子报风止。”这里的“橹声”是指船桨划动的声音;“晨到枕”则是指这种声音一直传到作者的枕头边,说明船速很快。而“舟子报风止”则是说船夫告诉作者风已经停了。
“小兒前致问,厄非自今始。”这里的“小儿”应该是指作者的儿子或者其他年轻一代的人;“前致问”则是表示他们前来问候;“厄非自今始”则是指这种困难不是从今天开始的,而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这里的“厄”是指困难或者危险;“自今始”则是指从今天开始的。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当前面临着困难,但这只是一直以来的问题,而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
最后一句:“古人处逆中,必有安常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和传统的理解。他认为,古代的人们之所以能够在这样的逆境中保持稳定,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应对这种状况。这里的“安常理”是指保持正常的心态和行为方式。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人之所以能够在逆境中保持稳定,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应对这种状况。
整首诗通过描述诗人过台儿庄的经历,表达了对于逆境的理解和对待问题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生活和历史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