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与钱少阳,兹焉互酬唱。
频为文字饮,屡荷鸡黍饷。
别中两寄书,松竹问无恙。
答言吾老矣,后会恐难望。
世薄风气衰,老成果殂丧。
田间一茅屋,过者今悽怆。

【注释】

枞阳僧舍消暑七首 其三:这是一首写与友人在枞阳县的僧舍中消暑,互唱酬答的诗。

昔(sī)与钱少阳:从前和钱少阳有交往。少阳:即钱少阳,生平事迹不详。

兹焉(zī yān):在这里。兹:代词,这个。焉:语气助词,相当于“这里”。

互酬唱:互相酬唱。酬唱:相互间以诗歌相赠答,指朋友之间相互赠答诗词。

频为(fēn wéi)文字饮,屡荷鸡黍饷(xiǎng):经常在一起喝酒,时常受到款待。

别中两寄书:分别时写了两封信。寄:赠送。

松竹问无恙(wèn):松树和竹子问候你是否安好。无恙:没有受伤,很健康。

答言吾老矣(dá yán wú lǎo yǐ):回信说我已经老了。答:回答。言:陈述。吾:我。

后会恐难望:以后相见恐怕很难了。难:难以。

世薄风气衰:社会风气衰落了。薄:轻薄浮华。

老成果殂丧:年迈的结果是去世了。果:结果,名词作动词,死亡的意思。殂(cú),古代对人死的讳称,同“猝”,突然。丧:死去。

田间一茅屋(tiáo):乡间一处简陋的茅屋。田间:乡野之间。茅屋:用茅草盖成的小屋。

今悽怆:(qiū càng)今天凄楚伤感。悽怆:凄凉悲伤。

【赏析】

《枞阳僧舍消暑七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退居下溪村时的作品。此组诗共七首,前六首写在枞阳县(今安徽枞阳县)僧舍中的消夏生活,最后一首抒发自己年老体衰、世事沧桑的感慨。

首句起笔就点明自己曾和钱少阳有过交往。钱少阳,即钱徽,字少阳,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他生性豪爽,不拘小节,常与白居易等文人雅士交游。当时人们把他比作阮籍、刘伶,说他能以酒为友。他的诗多反映民间疾苦,语言通俗易懂,风格质朴自然,在当时颇受人们的喜爱,和白居易的诗风很相似。白居易曾多次写过酬唱钱少阳诗的诗。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句说明自己与钱少阳经常在一起喝酒,而且常常得到钱少阳的招待。这两句交代了酬唱的背景和内容,为下面写与钱少阳分别后的思念作了铺垫。

第三句写与钱少阳分别后自己也曾给他写信。信里说了些什么呢?从第四句可以看出来,信中说自己老了,恐怕以后见面的机会难得多了;又说现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感叹人生易逝。

第五句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友情的珍重和对衰老的担忧。因为自己老了,所以担心以后不能像从前那样和朋友畅谈心曲,交流思想感情了。而这种心情,正是由于自己在世路上行不通,感到前途渺茫而产生的。因此,他希望朋友们不要疏远了他,要时时关心他的健康情况。

第六句写与钱少阳分别后,自己也多次收到钱少阳的书信。信中除了问候自己的健康外,还询问自己是否一切正常。这说明钱少阳对自己非常关心,也很怀念他们之间的友情。

末二句写钱少阳对自己的处境表示同情,并劝慰自己不必过于悲伤。因为现在社会的风气已经衰落了,人的生命也容易消逝。钱少阳安慰自己不要过于忧伤,因为自己年事已高,所以难免一死,不必过分伤心。这两句表现了钱少阳对白居易的关心和同情,同时也表现了白居易对自己年老体衰、世事沧桑的感慨。这两句虽然只是钱少阳对白居易的安慰之辞,但它却是白居易在诗中表达的一种普遍的人生感受,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这首五律写得情真意切、委婉动人。全诗紧扣“消暑”二字展开,将闲适的生活、诚挚的友情和深沉的慨叹融为一体,使读者既能感受到作者的闲适之情,又能理解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忧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