塝田长苦旱,炎夏方蕴隆。
坐看匡庐云,出没千万峰。
不肯作霖两,厥占岁当凶。
天心有转移,夜枕闻霻霳。
火光出飞电,起蛰鞭潜龙。
朝雨忽滂沱,云来相附从。
偶然得际会,似欲贪天工。
野人本无心,诗语出至公。
旱吾不汝罪,雨亦非汝功。
【注释】
塝田:荒废的田土,这里泛指农田。
匡庐:江西庐山。
霻霳:雷声。
【赏析】
《湓城喜雨》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界中雷、电等现象的描绘和对农时天气的议论,表达了作者希望天下农民能够及时得到降雨的心情。全诗构思巧妙,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首联“塝田长苦旱,炎夏方蕴隆。”描述了农田长期干旱,夏日炎热,预示着将要有一场暴雨来临。这里的“塝田”指的是荒废的田土,暗喻了农民们在干旱中的困苦生活;而“方蕴隆”则表示即将到来的暴雨将会使天气变得凉爽。这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干旱与暴雨即将交替的画面,为后文的描写做好了铺垫。
颔联“坐看匡庐云,出没千万峰。”承接首联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匡庐山的壮丽景色。这里的“匡庐”指的是江西省的庐山,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而“云”则是指山上的云雾缭绕。诗人通过描绘匡庐山上云雾缭绕的景象,形象地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美景的赞赏之情。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即将到来的暴雨将给大地带来滋润。
颈联“不肯作霖两,厥占岁当凶。”则是对前两句的直接回应。这里的“霖”指的是连绵不绝的雨水,而“厥占岁当凶”则是指根据天象预测当年将会是一个丰收年。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现象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于农业生产的关心。他不愿意看到雨水过多导致农作物受损,因此对即将到来的降雨持谨慎态度,认为这是上天给予的恩赐。
尾联“天心有转移,夜枕闻霻霳。”则是在表达诗人对于自然界变化的关注。这里的“天心”是指自然的规律或者天道,而“转移”则是指事物的变化。诗人通过描绘夜晚听到雷声的情景,形象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和担忧。他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因此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末联“火光出飞电,起蛰鞭潜龙。”则是对自然界中雷电现象的描绘。这里的“火光”指的是闪电划破夜空的明亮光芒,而“飞电”则是指雷声轰鸣如飞箭一般的声音。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描绘了雷电交加的壮观场面,形象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界力量的敬畏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大雨即将来临的消息。
最后一句“朝雨忽滂沱,云来相附从。”则是对前两句的直接续写。这里的“朝雨”指的是早晨的雨水,而“滂沱”则是指雨水倾盆而下的样子。诗人通过描绘早晨雨水突然降临的景象,形象地表达了他对这场及时降雨的喜悦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大自然力量的感激之情。
尾联“偶然得际会,似欲贪天工。”则是在总结全诗的主题。这里的“得际会”指的是偶然相遇的机会,而“贪天工”则是指在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美好事物时不要过分索取。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对农民朋友们的关心。他认为虽然人们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一些不利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过于贪婪地索取。
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既有对自然灾害的关注,也有对农民朋友的关心。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