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中奇士推朱生,文采奕奕千夫英。
手持一卷南岳考,笔力独举千钧轻。
首援六经证据确,旁及百氏搜罗并。
尚书两篇列四岳,惟有泰岱名孤撑。
北恒西华南则霍,疆域错见因图经。
厥初相距道非远,天子一岁周巡行。
后来汉武礼天柱,荒邈不及衡州衡。
可知灊岳即南岳,语虽似创辨颇精。
君家近住此山下,高论直比山峥嵘。
火维一神欲易位,此事乃可口舌争。
我思鸿蒙肇开辟,群山绵亘谁指名。
自从肆觐加望祀,锡以封秩同公卿。
神灵岂邀轩冕贵,世俗自炫坛墠荣。
界连郡邑互引重,事出谶纬多纷更。
陋儒闻见溺沿习,幸免流辈相讥评。
如君特识那易得,我不尔怪旁人惊。
昌黎南迁偶失考,诗句聊纪衡阳程。
他年重续舆地志,待尔著述名山成。

【注释】

宿松:今属安徽省。朱字、绿:都是县名。南岳考:指《南岳总志》。

援据:援引考证。往籍:指历史典籍。至:达到,引申为“认为”。已意:自己的见解。大要:要点。古之南岳:即古代所说的南岳衡山。灊(qiǎn):县名,在今安徽宿松。天柱峰:即衡山的七十二峰之一。非楚南衡山:不是楚国南部的衡山。

顷:不久前。皖城:指现在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官舍:官府的居所。出此:出示。见示:请人看。索:索求。题辞:写上诗文。作歌:作诗。赠之:送给他。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赠别之作,诗人与友人同游于古南岳衡山,对衡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遂写下了这首赠送给友人的诗作。

首二句赞朱友章文才横溢,学识渊博。颔联点出《南岳总志》这部著作的内容,突出其内容宏富。颈联从历史角度说明古南岳与现在所称南岳的区别。尾联两句写朱友章的学说很有独到见解。五、六句写朱友章对古籍考证十分精到。七、八句指出朱友章的看法很新颖。九、十句写朱友章的见解很有说服力。十一、十二句以神话传说来证明衡山的地位。十三、十四句指出朱友章的见解很有创见。十五、十六句指出朱友章的见解很有分量。十七、十八句指出朱友章的见解很有影响。十九、二十句写朱友章的见解很有权威。最后三句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很有价值。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古体,但用语平实,风格清新,感情真挚,富有哲理性,是一篇优秀的赠别诗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