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走江湖,下流极澜翻。
滥觞不盈尺,小县同发源。
一支下钱唐,余家东海亹。
直从朝宗处,溯洄到山根。
西流入鄱阳,鲸口谺然吞。
飘飘孤帆色,带雨辞烟屯。
水流自相背,客意难并论。
五丁谁能驱,顽石划舆坤。
铲除恐不胜,徒费斧凿痕。
浩浩江湖流,一道疾于奔。
关梁近增税,亦如石塞津。
宁触石矶怒,莫逢关吏嗔。
君看商贾路,辛苦趋祁门。

祁门

祁门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歙县的一个下辖镇。这个地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它起源于古代的“祁姓”,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它与古代的地理环境有关。无论哪种观点,这个名字都代表了这个地方的独特性和特色。

二水走江湖,下流极澜翻。
这里的“二水”指的是祁门境内的两条河流——新安江和昌江,它们在江湖交汇处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自然景观。而“下流”则是指这些河流流经的区域,这里的水流湍急,波涛翻滚。

滥觞不盈尺,小县同发源。
“滥觞”一词原指大河小溪的开始,这里用来比喻祁门地区的水源丰富。而“小县”则是指祁门本身,它虽然面积不大,但却是这两条河流的发源地,因此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支下钱唐,余家东海亹。
“一支”在这里指的是一条支流,它从祁门流出,经过钱塘江汇入东海。而“余家东海亹”则是指这条支流在东海中的位置,它位于东海之畔,因此也被称为东海亹。

直从朝宗处,溯洄到山根。
这里的“朝宗处”指的是河流的上游,它为下游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而“溯洄”则是指逆流而上,这里形容的是人们为了获取水源而努力向上寻找的过程。最后,“到山根”则是形容人们终于找到了水源,并成功地将其输送到了山下。

西流入鄱阳,鲸口谺然吞。
这里描述了祁门河水流经的下一个地区——鄱阳县。而“鲸口谺然吞”则是形容鄱阳县地势险峻,水流湍急如鲸鱼张口吞食一般,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飘飘孤帆色,带雨辞烟屯。
这句诗描绘了船只在风雨中飘摇的景象。这里的“飘飘”形容了船帆随风飘舞的状态,而“辞烟屯”则是指船只在烟雾弥漫的环境中前行。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既神秘又美丽的感觉。

水流自相背,客意难并论。
这里的“水流自相背”指的是河流两岸的自然景观各异,无法进行比较。而“客意难并论”则是指游客们对于这种独特景色难以做出全面的评价或比较。

五丁谁能驱,顽石划舆坤。
这句诗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赞叹之情。五丁指的是传说中的五位力士,他们能够驱使巨石移动;而“顽石划舆坤”则是指这些力士能够轻易地推动巨大的石头。整句诗表达了大自然的强大和神奇。

铲除恐不胜,徒费斧凿痕。
这里的“铲除”指的是清除障碍物的动作,而“斧凿痕”则是指由于清除工作而产生的痕迹。整句诗表达了在进行清理工作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暗示着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浩浩江湖流,一道疾于奔。
这里再次强调了水流的湍急和快速的特点。而“关梁近增税,亦如石塞津”则是用对比的方式表达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一方面,关梁(关卡)的增加导致了税收的增加,另一方面,石塞津(通过石块堵塞河流来控制水流)的做法却带来了不便。整句诗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时需要权衡利弊的问题。

宁触石矶怒,莫逢关吏嗔。
这里的“宁触石矶怒”是指在面对困难时要勇敢面对,不要因为恐惧而退缩;而“莫逢关吏嗔”则是说在与官员打交道时要保持冷静和礼貌,不要因为小事而发脾气。整句诗表达了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的态度。

君看商贾路,辛苦趋祁门。
最后一句诗以商贾(商人和工匠)为例,说明他们在通往祁门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艰难险阻。这些商贾为了生计不得不长途跋涉,忍受着种种不便和困苦。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商贾们的生活现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和成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