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亭剩曩基,长养藜与蒿。
中更四十载,未尽薅刺劳。
贫家供赋敛,尺寸无所逃。
焉能守石田,郁郁希阴膏。
益利兴由人,弃捐成不毛。
旬来拾瓦砾,积比颓垣高。
西园书屋在顺治丙戌年被烧毁于火瓦砾之场。长养茨棘垂四十年,比喻有事情需要耕种和开拓时,既惋惜地失去了土地的肥力,又因为要训练僮仆勤劳而加以利用。这首诗用东坡七首韵与润木同作 其一:
池亭的基址还保留着,藜草和蒿草生长在那里。
中间经过四十年了,禾苗没有全部收割过。
家里贫穷供不起赋税和劳役,一点也没有逃避的地方。
怎能守住石田不荒芜?只能郁郁寡欢如阴天。
益利兴由人,弃捐成不毛。
旬来拾瓦砾,积比颓垣高。
【注释】:
①丙戌: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
②池亭剩曩基:指过去书屋的基址还在。
③长养:长期养育。
④薅刺:割草除草的农活。
⑤贫家:家境贫穷的人家。
⑥守石田:守护着那几块石田。
⑦希阴膏:形容土地肥沃。
⑧兴由人:利益是人为的。
⑨旬来:过了十个月。
【赏析】:
此诗为《西园书屋》所作序文,记述了作者对书屋的怀念之情和感慨之思。诗人以“池亭剩曩基”开篇,回忆昔日书屋基址仍在,但岁月荏苒,物是人非,已物换星移,人事全非。“长养藜与蒿”,言藜蒿虽生长在荒废的书屋里,却依然茁壮成长。“中更四十载”,指从顺治十二年(1655)至康熙十二年(1673)共四十余年,其间经历动乱战争和社会变革。“未尽薅刺劳”,意谓这些年间,虽有勤勉耕作之意,却没有真正收获。“贫家供赋敛”,意谓家境贫穷,连赋税都无力缴纳,遑论其他。“焉能守石田”?言自己怎可坚守那几亩薄田呢?“郁郁希阴膏”,“希阴膏”是肥沃的土地的意思。“益利兴由人”,言利益是由人为的。“弃捐成不毛”,“不毛”是不长庄稼的意思,言弃置不用则荒芜不堪。“旬来拾瓦砾”,写自己曾一度拾起废墟上的瓦砾。“积比颓垣高”,写自己后来所居之地比曾经的废墟更高大。